戊肝容易通過糞一口途徑傳播,那麼你知道戊肝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及其預防措施嗎?下面由專業的肝病專家為您做詳細介紹。
一、戊肝發病原因
1983年Balayan等人首先用免疫電鏡從感染者的糞標本中發現了HEV,1989年Reyes等人用分子克隆技術,獲得了(HEV)cDNA克隆,並正式命名本病毒為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為無包膜的圓球狀顆粒,直徑為27~34nm,表面有突起和缺刻,內部密度不均勻,1989年Reyes等首先得到HEV的基因克隆,研究表明,HEV基因組為單股正鏈DNA,全長7.2~7.6kb,編碼2400~2533個氨基酸,由5′端非結構區(NS)和3′端結構區(S)組成,5′端和3′端各有一非編碼區(NC),其長分別為28bp和68bp,此外,3′端還有一個由150~300個腺苷酸殘基組成的多腺苷(A)尾巴,本病毒不穩定,長期保存需放在液氮內,鎂或錳離子有助於保持病毒顆粒的完整性,對高鹽,氯化铯和氯仿敏感,在鹼性環境中比較穩定,HEV的分類歸屬問題尚未最後肯定,最初曾歸屬於微小RNA病毒,後發現其在電鏡下的形態和生物學特性與萼狀病毒類似,因此又將HEV歸入萼狀病毒,但近來在分析HEV基因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時又發現其與萼狀病毒不同,比較分析NS區基因組序列顯示其與風疹病毒和甜菜壞死黃脈病毒相似,故有人建議將HEV歸屬於風疹病毒族α病毒亞組。
二、戊肝發病機制
對戊肝的確切發病機制,目前知之尚較少,從靈長類動物實驗及對志願者研究結果推測,病毒可能主要經口感染,再由腸道循血運進入肝髒,在肝細胞內增殖復制後排到血及膽汁,最後隨糞便排出體外,有無肝外復制暫未獲結論,實驗還表明,肝髒病變主要為病毒誘發的細胞免疫反應介導肝細胞溶解。
戊肝的病理改變與甲肝類似,可見匯管區有中性多核細胞浸潤,Kupffer細胞增生,小葉內可見點狀壞死,肝細胞氣球樣變,嗜酸性變及嗜酸小體,炎症反應輕,肝細胞內淤膽及毛細膽管膽栓形成則較多見,大多數戊肝患者之肝組織病理改變呈中度損壞,偶可見亞大塊或大塊壞死。
三、戊肝預防措施
由於人體感染HEV後所產生的抗體不持久(短的僅保持1年),因此,人體丙種球蛋白對戊肝無預防作用,而戊肝疫苗尚在研究中,因而預防戊肝的關鍵是管理好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
管理傳染源:加強對病人和亞臨床感染者(隱性感染者)的管理,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自發病之日起不少於3周,盡量減少對家庭成員和其他密切接觸者傳播的機會,盡量避免續發病例的發生;對可疑者和密切接觸者,應在接觸病人6周內接受醫學觀察,在此期間,接受定期檢查,一旦明確發病,即應隔離治療。
切斷戊肝的傳播途徑:
1、預防“病從口入”,普及預防戊肝等腸道傳染病的知識;
2、保護水源,嚴防水源污染,不喝生水;
3、搞好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及外出歸來要洗手,食具、茶具及生活用具等要經常消毒,提倡分開使用;做到不進食不潔食品,不在無衛生條件保障的排檔等地方進餐,尤其不進食生、半生水產品;
4、加強飲食行業的衛生管理;
5、消滅可傳播戊肝等腸道傳染病的媒介昆蟲,如蒼蠅、蟑螂。
特別要提醒孕婦,如果你一個月左右前曾有過不潔飲食史,尤其進食過生、半生水產品,或與戊肝患者有過密切接觸,出現惡心厭食、疲乏無力等症時,切莫以為是妊娠反應而掉以輕心,應高度警惕感染戊型肝炎的可能,要及時到醫院作相關檢查,一旦明確診斷,應立即治療,力爭避免向重症肝炎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