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腦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又稱肝性昏迷,是由於急、慢性肝病或各種原因的門-體分流(porto-systemicvenousshunting)所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神經精神方面的異常。臨床表現可以是僅僅用智力測驗或電生理檢測方法才能檢測到的輕微異常,也可表現為行為異常、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過去所稱的肝性昏迷只是肝性腦病中程度嚴重的一期。僅用心理學檢測方法才能檢測到的輕微異常的肝性腦病又稱為亞臨床型肝性腦病或輕微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詳細解析:
病因
大部分HE是由各型肝硬化(肝炎後肝硬化最多見)引起,也包括治療門靜脈高壓的外科門體分流手術後引起的病例。如果將亞臨床HE也計算在內,肝硬化患者發生HE的比例可達70%。HE還見於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藥物性肝病的急性或暴發性肝功能衰竭階段。較少見的病因有原發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嚴重膽管感染等。HE,特別是門體分流性腦病多有明顯的誘因,常見的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鉀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飲食、使用安眠鎮靜藥或麻醉藥、便秘、尿毒症、外科手術、感染等。
發病機制
到目前為止,肝性腦病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普遍認為肝性腦病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即肝細胞功能不全和門腔靜脈分流。在臨床上,“純”的肝功能不良性腦病,如暴發性肝昏迷,或“純”的門腔分流性腦病,如先天性門.體靜脈分流均少見。而大部分肝性腦病患者既有一定程度的肝細胞功能不全,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門.體靜脈分流。兩方面綜合作用則會發生肝性腦病。由於肝髒是人體內物質代謝的中樞,它所引起的代謝紊亂涉及多個途徑和多個環節.這也就決定著肝性腦病的發病機理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現就較成熟的幾種學說分別介紹如下:
(一)氨中毒學說
正常人體內氨的生成與氨的清除保持著動態平衡,在嚴重的慢性肝病患者,部分是由於氨的來源大於氨的去路或氨的吸收增加而致血氨增高和氨中毒。
1.氨的來源
腸道內含氮物質或機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是氨的主要來源,而以前者更為重要。飲食進入腸腔內的食物蛋白質為氨基酸,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被腸腔內的大量細菌脫氨基產生氨;血液中的尿素也通過腸黏膜血管彌散至腸腔內,經細菌尿素酶的作用生成氨,後者再經門靜脈系統重新進入肝髒合成尿素而完成尿素的腸肝循環。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和攝入過多蛋白質是腸道吸收氨增多的主要原因。
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加,如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的谷氨酰胺酶分解血中谷氨酰胺而產生氨;肌肉組織等氨基酸可通過聯合脫氨基作用產生氨、均可致血氨增加。
2.氨的去路
尿素的合成是血氨的主要去路。氨在機體內主要經過肝內鳥氨酸循環,將氨合成為尿素。尿素只能在肝內合成,之後經腎髒排出體外。另外氨可與n一酮酸合成氨基酸,特別是谷氨酸再進而合成谷氨酰胺將氨運輸到腎髒,在此谷氨酰胺釋出氨,後者在酸性環境下由腎小管排出體外。當肝功能受損、骨骼肌萎縮和腎髒功能不全時均可致尿素合成減少、氨代謝消除不足和不能有效使體內氨排出,導致血氨升高。
3.pH對血氨的影響
酸鹼平衡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旦失衡則出現一系列的生物化學改變。
4.氨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
血氨升高可干擾腦的能量代謝,腦細胞內NH3升高時,則可與α-酮戊二酸結合生成谷氨酸,後者與NH3結合生成谷氨酰胺,結果使三羧酸循環中α-酮戊二酸這一重要中間物減少,三羧酸循環運行速度減慢、ATP生成減少,與此同時ATP的消耗增加等,使腦組織內ATP含量降低,影響大腦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氨也可影響神經細胞膜內Na+-K+ATP酶活性,影響K+、Na+在細胞內外的正常分布,從而干擾神經沖動的傳導;與此同時高血氨及肝病引起的內環境紊亂可影響大腦內正常的生物化學代謝,致使腦內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神經遞質間失衡,從而加重肝性腦病。
(二)假性神經遞質
神經沖動的傳導是通過遞質來完成的。神經遞質分興奮和抑制兩類,正常時兩者保持生理平衡。興奮性神經遞質有兒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鹼、谷氨酸和門冬氨酸等;抑制性神經遞質苯乙醇胺等只在腦內形成。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經腸菌脫羟酶的作用分別轉變為酪胺和苯乙胺。正常時這兩種胺在肝內被單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功能衰竭時,清除發生瘴礙,此兩種胺可進入腦組織。在腦內經β-羟化酶的作用分別形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後兩者的化學結構與正常豐豐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相似,但不能傳遞神經沖動或作用很弱,因此稱為假性神經遞質。當假性神經遞質被腦細胞攝取並取代了突觸中的正常遞質,則神經傳導發生障礙,興奮沖動不能正常地傳至大腦皮質而產生異常抑制,出現意識障礙與昏迷。
(三)氨基酸代謝不平衡
血漿氨基酸測定發現肝硬化失代償患者血漿芳香族氮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增多而支鏈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異亮氮酸)減少,兩組氨基酸代謝呈不平衡現象。正常人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髒中代謝分解。肝功能衰竭時分解減少,故血濃度增高。正常時支鏈氨基酸主要在骨髂肌而不在肝髒代謝分解,胰島素有促使這類氨基酸進入肌肉的作用。肝功能衰竭時由於胰島素在肝內的滅活作用降低,血濃度升高,因而促使支鏈氨基酸大量進入肌肉組織,故血濃度降低。最後使支鏈氨基酸與芳香族氨基酸的克分子比值由正常的3~3.5:1降至1:1或更低。上述兩組氨基酸是在互相競爭和排斥中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與谷氨酰胺交換。支鏈氨基酸減少,則進入腦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後者進一步形成假性神經遞質(見前述)。肝硬化患者由於肝代謝障礙和血漿自蛋白含量降低,致血清游離色氨酸增多,腦中增多的色氨酸可衍生5.羟色胺,後者是中樞神經某些神經元的抑制性遞質,有拮抗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故也可能與昏迷有關。精氨酸、谷氨酸與門冬氨酸本身或其衍生物對氨中毒所致的實驗性有逆轉作用:對肝硬化昏迷患者有催醒作用。
(四)氨、硫醇和短鏈脂肪酸的協同作用
除上述三種學說外,硫醇局限性可影響大腦功能,誘發肝性腦病,從呼出氣中排出時,可有一種特殊氣味,稱為肝臭。8個碳原子以下的短鏈脂肪酸也可干擾腦的能量代謝,誘發肝性腦病。目前更多的學者認為毒物的協同作用在肝性腦病的發生機理占有重要地位。
肝性腦病的發病率為(0.08~0.10)/10萬。1836年Bright首次描述了肝硬化患者發生頭痛、谵妄表現;1954年首先提出了肝性腦病的概念。
(一)氨中毒學說
許多研究表明游離氨特別是腦組織中的游離氨濃度與肝性腦病的輕重程度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氨是參與肝性腦病發生最主要的神經毒素,它可促進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使葡萄精轉他為丙酮酸和乳酸.從而減少葡萄糖向大腦的轉運,干擾了腦細胞的正常代謝。腦組織中氨的清除主要依賴星形細胞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途徑,肝性腦病病人和模型動物腦中的谷氨酰胺台成酶活性下降,表明這種狀態下腦中的谷氨酰胺合成受損。高血氨可直接抑制神經細胞的膜電位活動,損害大腦皮層、丘腦、腦干、脊索的抑制性傳導,抑制必備性傳導從而發生相應的臨床症狀。高血氨還可增加α-酮戊二酸、谷氨酸、谷胺酰胺的代謝通路,使α-酮戊二酸減少,干擾了三羧酸循環和氧化代謝,引起ATP產生下降,導致腦內能量來源受限。另外高血氨可“干擾腦內氨基酸轉運,使腦內氨基酶代謝發生紊亂。
(二)神經遞質以及受體的改變
中樞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維持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神經遞質作用之間的平衡。目前已經發現的神經遞質有數十種,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有γ氨基丁酸(GABA)、苯二氮卓類物質(BZs)、5-羟色胺等;主要興奮性神經遞質有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甘氨酸等。這些神經遞質與其特異性受體結合來影響神經元傳導。肝功能衰竭時,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數量廈功能發生改變,引起興奮性神經遞質與抑制性神經遞質作用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GABA/BZs與其受體結合後可改變神經元的跨膜電位,使Cl-大量內流,使神經細胞膜超極化,從而產生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導致病人出現精神神經症狀。
(三)血腦屏障受損
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毒性物質及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嚴重肝病病人由於多種原因使其血腦屏障被破壞,導致血液循環中的神經毒性物質進入大腦,損害腦細胞。加上血漿成分進入腦內,引起腦細胞間質和腦細胞水腫,從而影響中樞神經的功能。
(四)氨基酸代謝失衡
正常情況下芳香氨基酸在肝髒代謝,支鏈氨基酸在骨骼肌中代謝,支鏈氨基酸進入骨骼肌細胞時需要胰島素的幫助。肝功能不全時芳香氨基酸的代謝發生障礙。胰島素滅活減少,使芳香氪基酸增多,支鏈氨基酸減少。而芳香氨基酸是許多神經遞質的前體,進入腦內後可引起神經遞質的紊亂,從而導致病人出現精神神經症狀。肝性腦病動物的血漿氨基酸分析表明.除Arg的濃度下降外,其余的氨基酸濃度均有顯著升高。對肝性腦病病人屍體的腦勻漿分析表明,腦組織中Asp、Glu和Arg的濃度均有顯著下降,且3種氨基酸濃度的下降與肝性腦病的嚴重程度有良好的相關性,其余的氨基酸濃度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說明支鏈氨基酸含量下降以及芳香氨基酸含量上升與肝性腦病有明顯的關聯,雖然並不一定起直接的作用。
肝性腦病患者飲食有禁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蛋白耐受程度,盡量避免過高蛋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