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經驗知識 >> 乙肝經驗知識 >> 乙肝治療方法

乙肝治療方法

概 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後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並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症、壞死、纖維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現不一,分為慢性乙肝攜帶者、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國目前乙肝病毒攜帶率為7.18%,其中約三分之一有反復肝損害,表現為活動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隨著乙肝疫苗的推廣應用,我國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歲以下兒童的HBsAg攜帶率僅為0.96%。

步驟/方法:

1抗病毒治療的一般適應證一般適應證包括:①HBeAg陽性者,HBV-DNA≧105拷貝/ml(相當於20000IU/ml);HBeAg陰性者,HBV-DNA≧104拷貝/ml(相當於2000I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療,ALT應≦10×ULN,血清總膽紅素應﹤2×ULN;③ALT﹤2×ULN,但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對持續HBV-DNA陽性、達不到上述治療標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應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①對ALT大於ULN且年齡﹥40歲者,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Ⅲ);②對ALT持續正常但年齡較大者(﹥40歲),應密切隨訪,最好進行肝組織活檢;如果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應積極給予抗病毒治療(Ⅱ);③動態觀察發現有疾病進展的證據(如脾髒增大)者,建議行肝組織學檢查,必要時給予抗病毒治療(Ⅲ)。在開始治療前應排除由藥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應排除應用降酶藥物後ALT暫時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聯苯結構衍生物類藥物者,其AST水平可高於ALT,此時可將AST水平作為主要指標。

2IFNα治療我國已批准普通IFNα(2a、2b和1b)和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和2b)[PegIFNα(2a和2b)]用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荟萃分析結果表明,普通IFN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學轉換率、HBsAg消失率、肝硬化發生率、HCC發生率均優於未經IFN治療者。有關HBeAg陰性患者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普通IFNα療程至少1年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Ⅱ)。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為亞洲人),PegIFNα-2a治療48周,停藥隨訪24周時HBeAg血清學轉換率為32%;停藥隨訪48周時HBeAg血清學轉換率可達43%。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對於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應用PegIFNα-2b也可取得類似的HBV-DNA抵制率、HBeAg血清學轉換率和HBsAg消失率。對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為亞洲人),用PegIFNα-2a治療48周,停藥後隨訪24周時HBV-DNA﹤104拷貝/ml(相當於2000IU/ml)的患者為43%,停藥後隨訪48周時為42%;HBsAg消失率在停藥隨訪24周時為3%,停藥隨訪至3年時增加至8%。

3IFN抗病毒療效的預測因素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較好的療效:①治療前ALT水平較高;②HBV-DNA﹤2×108拷貝/ml(相當於4×107IU/ml);③女性;④病程短;⑤非母嬰傳播;⑥肝組織炎性壞死較重,纖維化程度輕;⑦對治療的依從性好;⑧無HCV、HDV或HIV合並感染;⑨HBV基因A型;⑩治療12周或24周時,血清HBV-DNA不能檢出(Ⅱ)。其中治療前ALT、HBV-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預測療效的重要因素。

4、IFN治療的監測和隨訪治療前應檢查:①生物化學指標,包括ALT、AST、膽紅素、白蛋白及腎功能;②血常規、尿常規、血糖及甲狀腺功能;③病毒學標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的基線狀態或水平;④對於中年以上患者,應作心電圖檢查和測血壓;⑤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尿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檢測以排除妊娠。治療過程中應檢查:①血常規:開始治療後的第1個月,應每1~2周檢測1次血常規,以後每個月檢測1次,直到治療結束;②生物化學指標:包括ALT和AST等,治療開始後每月檢測1次,連續3次,以後隨病情改善可每3個月檢測1次;③病毒標志物:治療開始後每3個月檢測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④其他:每3個月檢測1次甲狀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規等指標;如治療前就已存在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已患糖尿病者,應先用藥物控制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糖尿病,然後再開始IFN治療,同時應每月檢查甲狀腺功能和血糖水平;⑤應定期評估精神狀態:對出現明顯抑郁症和有自殺傾向的患者,應立即停藥並密切監護。

注意事項:

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和食欲差,此時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這個階段可進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面條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為主,適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飲食應以病人感到舒適的量和頻次為原則,不可強求病人多進食。在急性肝炎恢復期,病人惡心、嘔吐症狀消失、食欲明顯改善,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大豆制品、奶、雞肉、淡水鮮魚等脂肪含量少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於植物油,飲食量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這裡特別強調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復期,大量攝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反而對肝炎恢復不利。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