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有約90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2800萬慢乙肝患者,每年新發約100萬肝硬化和約30萬肝癌患者。
據中國乙肝隨訪與臨床科研平台2014數據,WHO推薦一線抗乙肝病毒藥物恩替卡韋使用比例僅為33%、替諾福韋為1%。
中國現有2800萬慢乙肝患者,每年新發約100萬肝硬化和約30萬肝癌患者。據測算,我國每年用於乙肝及相關疾病的治療費用將達到800億~1200億元。
2015年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首部乙肝治療指南,建議各國,特別是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使用高效低耐藥的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作為乙肝一線抗病毒藥物,以降低發展中國家乙肝相關疾病與經濟負擔。
回顧我國乙肝抗擊歷程(1992-2015年),盡管在乙肝防控方面成績顯著,但是在乙肝患者治療用藥方面處於“疲軟狀態”,與WHO推薦的抗病毒治療方案差距較大。目前我國用於治療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和替諾福韋,一線抗病毒藥物使用比例僅為1/3左右,WHO不推薦使用的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使用比例卻占半數以上。
作為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對此現狀較為無奈。究其原委,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①一線藥物定價較高(約恩替卡韋1029元/月,替諾福韋1470元/月),再加之乙肝治療藥物屬於國家醫保乙類報銷藥品、乙肝患者需要自付相當比例,對於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治療的患者,經濟負擔沉重;②藥物市場准入較慢,比如替諾福韋在2014年獲批用於慢乙肝治療,比美國延遲整整6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用上藥的時間;③部分醫院或醫生對此認識不足,影響了高效低耐藥藥品使用。
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我國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曾說過,“醫(學)生心裡要有人群,以公眾利益為目的去學醫,這才是人類的服務者”。中國醫改新政也提出,醫療服務要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提高治療公平可及。近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也表示,2015年要加強醫藥價格談判機制、談判平台和規則的建立,把一些虛高的藥價降下來,使群眾得到實惠,醫院回歸公益性。
這些都提示我們,一名臨床醫生,除具備臨床思維之外,還應該兼具公共衛生思維,學會用公共衛生的眼光看待臨床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醫療資源浪費,更可能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最大化,使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療。
基於此,本刊記者梳理了中國乙肝疾病負擔與藥物可及性現狀(D4~D5版),並走訪肝病學專家(D2版)、藥物經濟學專家(D3版)、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D6版)、無國界醫生“病者有其藥”項目負責人(D7版)、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相關負責人和億友公益組織發起人(D8版),電話和(或)郵件聯系了人保部醫保司相關負責人(但未得到答復),總結了中國乙肝治療面臨的挑戰以及各方專家建議。
我們希望以點帶面,通過乙肝治療遭遇的“尴尬局面”,引起醫生對一系列導致患者巨大經濟負擔、國家公共衛生經濟負擔疾病的再認識與思考,呼吁政府及社會各界能夠重視上述問題,積極推動國家公共衛生項目進展和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