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批准用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藥物仍然僅包括干擾素類(IFN)如普通干擾素和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及核苷(酸)類似物(NA)如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韋(ADV)、恩替卡韋(ETV)、替比夫定(LdT)、替諾福韋酯(TDF)等。
前一類藥物可使部分患者實現HBeAg血清學轉換,後一類藥物可在大部分患者實現有效抑制HBV復制,從而阻斷或延緩疾病進展。但僅有少數患者可以實現HBsAg轉陰這一理想治療目標。
在過去幾年中,國內外學者對現有NA和IFN開展了優化及聯合治療研究,並積極研發新型NA。同時,各國學者積極研發針對病毒復制周期和感染環節各個特異靶點的新型抗HBV藥物。現對2014年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進展進行簡要介紹。
一、現有藥物的優化、聯合或序貫治療
1. NA優化治療
NA藥物有較強的抗病毒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優先選用高效、低耐藥的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酯作為一線治療。
2. NA+IFN序貫或聯合治療
研究表明,NA與IFN序貫或聯合治療有可能提高病毒學或血清學應答,但受益人群僅限於接受NA時間較長且取得較高病毒學應答、甚至部分血清學應答的患者。
二、新型核苷(酸)類似物
l. Tenofoviral afenamide fumarate
enofoviral afenamide fumarate (TAF)是一種新合成的替諾福韋磷酸化前藥,其血漿穩定性比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DF)更好,進入HBV感染的細胞後仍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完整性。因此,在比TDF批准劑量(300 mg/d)低很多的劑量水平,即可在肝細胞內達到高濃度的雙磷酸化替諾福韋,故其安全性比TDF更好。
2. Besifovir
Besifovir是一種新型的無環核苷類似物。研究顯示,besifovir和ETV在HBV DNA下降幅度、ALT復常率、HBeAg轉陰率上均無差異,也未出席耐藥突變和嚴重不良事件。
但Besifovir可致肉鹼消耗,因此需要補充肉鹼。另外,目前的研究樣本數量較小,未進行骨密度掃描和HBsAg定量測定。
盡管目前臨床上乙型肝炎的治療仍以NA和IFN為主要藥物,隨著治愈慢性丙型肝炎的目標即將實現,乙型肝炎治療藥物的研發也進入了快車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5到10年內,抗HBV治療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