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護理 >> 常見誤區 >> 乙肝治療不一定要終身吃藥

乙肝治療不一定要終身吃藥

  我國有93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近30萬人死於肝硬化、肝癌等相關疾病。專家最後表示:“我們既要講‘這就是乙肝……’,也要講‘這不是乙肝……’以幫助公眾尤其是乙肝患者走出誤區,積極接受治療。”關於乙肝有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

  與病毒感染者接觸就會被傳染

  專家介紹,乙肝病毒傳播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傳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觸,比如共同進餐、一起工作,都不會傳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發生急性乙肝,轉變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過分緊張。“將乙肝檢查‘請出’入學就業體檢項目,不僅體現了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尊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同時也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作為基礎”,專家院士表示:“這一新政不僅是人道的,更是科學的。”

  專家指出,預防乙肝的最好辦法仍然是給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產生保護性抗體。與乙肝病毒攜帶者接觸應注意避免皮膚、黏膜的破損。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推廣預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兒童補種和高危人群接種。我國也要求,嬰兒出生以後24小時之內接種疫苗,越早越好。從2009年開始已實施對15歲以下兒童的補種。

  誤區二:

  慢性乙肝一定會在母嬰間傳播

  “乙肝母親會不會生出乙肝寶寶”成了許多家庭的隱憂。有統計顯示,我國因母嬰傳播所導致的慢性乙肝患者約占我國乙肝患者的1/2。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雙陽性母親所分娩的新生兒,出生後若不采取任何免疫預防措施,約90%可成為乙肝病毒感染者。

  在產前、產時對孕產婦進行適當干預,同時在產後對新生兒進行免疫保護,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專家指出,對於單純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即乙肝病毒攜帶者,無需進行藥物治療,可正常生育。而“大三陽”的病毒攜帶者,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體陽性,或“小三陽”病毒攜帶者,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陽性,同時伴有乙肝病毒DNA陽性,則說明攜帶者有明顯傳染性,也可能伴有肝細胞損傷,需要進行積極治療。最好待攜帶者“雙達標”,即乙肝病毒e抗原轉陰、同時乙肝病毒DNA下降至正常水平後再准備生育。

  專家強調,在乙肝病毒攜帶人群或感染人群分娩過程中,應加強對新生兒的保護。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隨後在孩子1個月和6個月時再分別注射乙肝疫苗。采用上述聯合免疫的方法,阻斷母嬰傳播的成功率可高達90%~95%。對於目前一些醫療機構采用的、針對攜帶乙肝病毒的產婦孕期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或抗病毒藥物預防治療的方法,專家表示尚無循證醫學證據證實,不予推薦。

  誤區三:

  盲目追求表面抗原“轉陰”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是很多病人的夢想。專家表示,目前長效干擾素等藥物確實有助於提高轉陰比例,但只能幫助10%左右的患者。沒有必要盲目追求轉陰,抗病毒才最重要。專家說,實現病毒表面抗原轉陰就像贏得“金牌”,其實能贏得“銀牌”也很好。對e抗原陽性患者來說,“銀牌”就是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大三陽”轉為“小三陽”,這能大大降低患者日後患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誤區四:

  乙肝得終身治

  “近十多年來,乙肝治療進展非常快。”專家說,最大的突破就是抗病毒治療。專家說,合理的治療方案應是“有限療程”,即治療一段時間可實現停藥,且病情不反復。以e抗原陽性患者為例,“有限療程”的條件是病毒DNA呈陰性,且發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此後再堅持治療1年左右就有希望停藥。今年亞太肝病年會發布的最新臨床研究數據顯示,替比夫定在該方面優勢明顯。采用替比夫定治療4年,患者累計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為54%;而對於接受替比夫定治療24周時乙肝病毒DNA檢測不到的患者,4年的累計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更是高達66%。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