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早期診斷
肝癌多數發生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巴德-基亞裡綜合征、原發性鐵過載和糖原代謝疾病等導致肝硬化疾病的基礎上,可見於膽源性肝硬化患者,少數無肝硬化背景。國內外多數學者認為,肝癌的發展過程是從肝硬化再生結節(RN)逐步發展到不典型腺瘤樣增生結節,即癌前結節或病變[1995年後國內外統稱為不典型增生結節(DN)],並在DN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局灶癌變(早期肝癌),再進展為小肝癌和大肝癌。
B超、CT結合甲胎蛋白(AFP)普查已經能夠實現小肝癌和大肝癌的檢出和診斷,但B超和CT僅能幫助確認DN的血供多少,很難早期檢出RN、DN和早期肝癌。在臨床中,多數RN、DN和DN癌變者的AFP未見異常,臨床症狀和體征缺乏特異性,正確檢出並診斷上述病變主要依賴於高場強(1.5 T和3.0 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該技術可將肝癌的診斷推進到DN和RN水平,並能檢出5毫米以上的癌灶。
DN局灶癌變的MRI表現主要有:①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如較少血供的DN變為多血供;②在DN的典型MRI表現的基礎上,T2加權像(WI)病灶的低、等信號中出現局灶高信號影和(或)T1WI病灶的高、等信號背景中出現局灶低信號影,有學者將其稱為“結節中的結節”;③脂肪抑制後T1WI上病灶的高信號部分或完全消失,或者化學位移成像反相位圖像上病灶的信號局部或完全降低,提示病灶內出現了明顯的脂質或脂肪;④DN攝取特異性對比劑的能力降低。
肝癌治療的療效評估
對臨床上不能耐受手術的肝癌患者,以不同介入手段結合放療、化療和靶向治療等成為重要治療手段。其中介入手段主要包括經動脈栓塞化療(TACE)、微波消融(MW)、射頻消融(RF)和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等。
通常采用螺旋CT平掃和動態增強掃描、MRI平掃結合擴散(彌散)加權像(DWI)及動態增強掃描進行療效評估。MRI正逐漸成為主要評估手段,特別是不同介入方法治療後即刻(24小時之內)療效評估對是否選擇再次治療及療法的選擇具有重要價值。
但目前對上述介入方法能否完全、部分滅活肝癌仍缺乏公認的影像診斷標准。手術切除肝癌或不同介入方法治療肝癌後,通過影像特別是MRI能早期檢出5毫米以上存活或新生癌灶,為選擇方案提供准確信息。
肝癌經介入治療後局部完全壞死的MRI表現為T1和T2WI呈稍高或稍低信號(TACE和HIFU),或者T1WI高信號,T2WI低或混雜低信號(MW或RF),DWI信號降低;動脈期無強化,門靜脈和延遲期周邊輕度強化;與治療前對比,腫瘤血供消失,逐漸縮小。治療前後腫瘤的MRI表現相似提示腫瘤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