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癌 >> 關於肝癌 >> 肝髒移植:能否上一把“保護鎖”

肝髒移植:能否上一把“保護鎖”

  如何讓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生存更久?51歲的四川人蔣德席率先在國內給出了答案。

  近日,成都市科技獎頒獎典禮上,蔣德席一人獨捧“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和“創新專項獎”兩項大獎,成為成都科技界“奧斯卡”獎的雙料冠軍。

  據醫學臨床試驗證明,在肝移植手術過程中,運用“靜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防止患者在術後再次感染,為患者延長生命10年甚至20年。蔣德席就是該藥品的率先研制者。

  面對祝賀,這個身材瘦小但神采奕奕的中年男子,淡定從容。畢竟,8年的埋頭耕耘,已在歲月中刻下深深痕跡。

  一次造訪引發造“鎖”靈感

  作為省內血液制品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蔣德席投身研究和開發事業已經30余年。他的研發團隊的多項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臨床。先後四次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

  蔣德席說,此次研發“靜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源於9年前的一次“造訪”。

  1999年,他前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拜訪國內著名肝移植專家沈中陽教授,得知國內目前急需能夠靜脈給藥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制品,幫助肝移植病人延長存活期。

  “肝移植手術”被醫學界譽為終末期肝病患者重獲新生的“再生術”。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展肝髒移植手術以來,現在全國每年肝移植數量超過1千例。隨著臨床技術的進步,肝移植手術成功率高於90%。但相對於肝移植手術本身而言,肝移植患者在手術後的存活期是醫學界更加關注的熱點。

  肝移植手術是切除已經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後把一個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髒植入人體內。病肝切除後,在新的肝髒植入前有一段“空白期”。在這個脆弱時期,必須通過“被動免疫”的方式讓病人體內形成抗體,對抗外來病毒的入侵。否則,病人在手術後數月內就會再次感染乙肝病毒,病情發展很快,通常1-3年就會死亡。從事多年抗體研究的蔣德席說:“有效的抗體就像給肝加了一把保護鎖,能減少復發的幾率。”

  “如果你們能嘗試研制這個產品,對肝移植手術和患者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沈教授的一席話在蔣德席心中激起波瀾。其實,早在1984年,蔣德席就曾嘗試過這個項目,後來因故擱淺。事隔十幾年後再提起,蔣德席意識到這個研究“迫在眉睫”。

  當年底,蔣德席和天津市第一人民醫院達成協議,由自己做課題組長牽頭進行研究和生產,該醫院進行臨床試驗和應用。

  “鎖”造好了,還需打開一道“門”

  如何形成有效抗體?當時在國內,對抗病毒再感染的辦法只有兩種,一是服用抗病毒藥物拉米呋定,二是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向病人體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但根據蔣德席他們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光靠服用藥物,初期兩三年的效果很好,但時間一長,肝部還是會發生病變。

  通過注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進入肝細胞,並逐漸將其清除。但存在的問題是,如果是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每天需要注射100毫升,連續注射7天才有效。但一個肌肉注射點一次只能承受2-3毫升藥劑的量,注射100毫升就需要在全身上下找三四十個注射點,對病人來說是十分痛苦的事,不方便大劑量使用。

  “肌肉注射還存在生物利用率的問題。”我省權威血液蛋白分離專家劉文芳教授將“多點注射”比喻為“走不同的門”。“將藥物從不同的部位注射進肌肉,好比從不同的門進入,要經過各種曲折的道路,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這樣一來,藥物在中途被吸收,最終能作用於患處的只有50%左右。

  他認為,如果是靜脈注射,相當於只有一扇大門和一條道路。藥物通過血液能直達患處,利用率是100%。“靜脈注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要尋找直通終點的那扇門。”

  經過4年時間研發,蔣德席的團隊在原有成功研制出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兩項技術的基礎上,研究出了靜脈注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這個 “黃金技術”。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