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癌 >> 關於肝癌 >> 原發性肝癌影像學表現

原發性肝癌影像學表現

  在各種影像學檢查技術中,CT最能反映肝髒的病理形態表現,如病灶的大小形態、部位、數目以及病灶內有無出血壞死、鈣化等。從病灶的邊緣情況可了解其侵襲性,如病灶邊緣光滑清晰,特別是顯示包膜的,表明腫瘤生長相對慢,侵襲性小;若腫瘤邊界模糊不清,表明腫瘤有較高的侵襲性,易侵犯血管,或在門靜脈內形成癌栓。原發性肝癌根據大體形態一般可分為4型 :

  巨塊型:癌組織呈大塊狀,可以是單個巨塊,直徑在5cm以上,也可由許多密集的結節融合而成,其周圍有時可有小的散在結節,稱巨大塊衛星型;結節型:癌結節可以是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分布在肝左、右葉,也有數個結節融合成一個較大結節;

  巨塊結節型(混合型):指巨塊伴單個或多個結節病灶;

  彌漫型:此型最少見,整個肝髒有彌漫分布的細小癌結節。

  按腫瘤的生長方式,病理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浸潤生長型,一種是膨脹生長型。前者病灶與肝實質間計界不清,邊緣模糊;後者病灶邊界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這兩種類型在CT上有不同的表現。

  肝癌常侵犯靜脈系統,門靜脈較肝靜脈和下腔靜脈更常受到侵犯。靜脈受侵犯可引起癌腫的肝內轉移以及形成瘤栓和動靜脈瘘。生長在肝門附近的肝癌常侵犯膽管,導致阻塞性黃疸。淋巴結轉移並不少見,主要累及肝門和腹膜後淋巴結。肝癌可直接侵犯鄰近器官。轉移至腹膜可引起血性腹水,遠處轉移以肺最常見。肝癌可發生自發性出血,形成肝內和包膜下血腫或引起腹腔內出血。原發性肝癌的CT表現不僅取決於腫瘤的病理和血流動力學特點,還與周圍未侵犯的肝組織狀況有關。CT平掃絕大多數肝癌表現為低密度,即病灶密度(CT值)較周圍正常肝實質相對為低,也可為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平掃不能發現。高密度者很少,常伴有脂肪肝。通常≤1cm的病灶,與肝實質的密度差別很小,平掃檢出率很低(20%-40%)。當肝癌與正常肝組織的密度差別較小時,需用窄窗以及調整窗位觀察。但用窄窗可導致假陽性。肝癌密度常不均勻,在低密度病灶中可見更低密度區,為病灶內壞死、囊性變或脂肪變性所致。脂肪變性區的CT值常小於-10Hu。病灶內出血較少見,表現為低密度病灶中有斑片狀高密度區。

  少數肝癌的密度較均勻,這常見於較小且壞死不明顯的肝癌。位於肝周邊的肝癌可使肝的輪廓局限性隆起。肝癌的邊緣大多模糊且不光整,癌灶內可有分隔呈條狀低密度影。膨脹生長型的病灶,不論結節或巨塊型,邊界均清晰,大部分有假包膜存在,在CT上表現為腫瘤周圍一圈低密度的環影(即暈環征),厚度可從數mm至1cm不等,尤其在小肝癌中較常見。病理上包膜由纖維組織構成。有包膜者的預後較無包膜者好。因為無包膜的肝癌發現時,即使較小,但往往已有門靜脈及其分支內癌栓形成。肝癌的鈣化並不常見,可呈密集點狀、輻射狀、線條狀或不規則狀。增強後行常規CT檢查,大部分肝癌表現為輕度強化門有增強的低密度病灶)或不強化,由於周圍正常肝組織強化較明顯,故對病灶的形態、大小顯示更為清楚。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