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硬化 >> 肝硬化預防保健 >> 門脈高壓性胃病的診治

門脈高壓性胃病的診治

  門脈高壓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 主要發生於肝硬化門脈高壓症患者,是肝硬化門脈高壓症的常見並發症之一。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並發上消化道出血中,僅次於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占肝硬化門脈高壓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10%~30%以上。本文僅就其診治簡介如下。

  1.定 義

  1984年Sarfeh等提出門脈高壓性胃病與非門脈高壓性胃病在形態、功能、治療上都有不同,因其病理組織學上炎性改變依據不足,可稱其為門脈高壓性胃病,逐漸引起人們重視。1991年,smart和triger首次采用“門脈高壓性胃病”命名,並被世界諸多國家的學者所認同。1992年在意大利米蘭的一次有關門脈高壓性胃病的共識會上,眾學者把門脈高壓性胃病定義為:當門脈高壓患者鏡下胃粘膜出現病變並伴有粘膜和粘膜下血管擴張,而組織學上並無明顯炎症表現時,這種病變即稱為門脈高壓性胃病。

  2.診  斷

  上消化道出血常常是門脈高壓性胃病唯一的臨床表現,但僅發生於重度門脈高壓性胃病。門脈高壓性胃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內鏡下表現。Papazian等對門脈高壓胃粘膜進行觀察,其花斑狀鑲嵌圖案發生率高過94%,且其病變部位主要累及胃底及近端胃體,認為是門脈高壓性胃病的一種特征性改變。

  McCormack法把門脈高壓性胃病分為輕度和重度,輕度者表現為細小的粉紅色斑點或“猩紅熱”疹,在條紋狀外觀的皺襞表面上出現的淺表紅斑或“蛇皮”(Snake skin)征或鑲嵌樣病變。重度者表現為散在櫻桃紅斑點或彌漫性出血改變。目前多采用McCormack法。

[1] [2] [3] 下一頁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