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診辯肝硬化?肝硬化如何通過中醫進行診斷?很多朋友很重視肝硬化的檢查問題,除了借助西醫的設備檢查等,中醫診斷肝硬化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下。
肝硬化在臨床上分為肝功能代償期及肝功能失代償期,此兩期分別屬於中醫“積聚”、“臌脹”的范疇。雖然分別屬於中醫不同病名,但依據病機,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專業委員會在1993年召開的第五屆學術交流會上制定的中醫辨證標准,將其合而論之。
一、診斷要點
1.望診:或目黃、身黃;或面熱而紅、或並蟹爪紋理、手掌魚際部赤紅;或面色萎黃、或面色晦暗;或尿黃;或面目虛浮、跗腫;或體瘦神萎、口干唇燥;或鼻衄、齒衄、皮下出血;或嘔血、黑便;或腹大如鼓,青筋暴露;舌質紅或暗淡或暗紫,苔薄白,或薄黃,或黃膩,或白膩,或少苔。
2.聞診:或嗳氣不舒;或言語無力;或口中異臭。
3.問診:或脅肋脹痛,胸腹痞滿,或口干苦、食少納呆,或惡心,或神疲乏力,或五心煩熱,少寐多夢。
4.切診:或脅下觸及痞塊,或脅下觸痛,脈弦細數或弦滑數。
二、辨證分型
1.肝氣郁結
臨床表現:脅肋脹痛或竄痛,煩躁易怒,善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異物感,納差或食後胃脘脹痛,腹脹,乳房脹痛或結塊,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辨證要點:脅肋脹痛或竄痛,煩躁易怒,善太息,納差或食後胃脘脹痛,脈弦。
2.脾虛濕盛
臨床表現:納差或食後胃脘脹,惡心或嘔吐,腹脹,自汗,氣短乏力,口淡不欲飲,面色萎黃,便溏或黏滯不暢,舌質淡,舌體胖或齒痕多,苔薄白或膩,脈沉細或細弱。
辨證要點:口淡不欲飲,氣短乏力,便溏或黏滯不暢,舌質淡,舌體胖或齒痕,苔薄白或膩。
3.濕熱內蘊
臨床表現:皮目黃染,黃色鮮明,脘悶納呆,腹脹,惡心或嘔吐,口干苦或口臭,脅肋灼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黏滯不暢,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辨證要點:皮目黃染,黃色鮮明,舌苔黃膩。
4.肝腎陰虛
臨床表現: 腰痛或腰酸腿軟,眼干澀,五心煩熱,或低燒,口干咽燥,耳鳴耳聾,頭暈眼花,脅肋隱痛,勞累加重,小便短亦,大便於結,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辨證要點:腰痛或腰酸腿軟,眼干澀,五心煩熱或低燒,舌紅少苔。
5.脾腎陽虛
臨床表現:納差或脘悶腹脹,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洩,耳鳴耳聾,下肢水腫,小便清長或夜尿頻數,便溏或五更瀉,舌質淡胖,苔潤,脈沉細或遲。
辨證要點: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納少便溏或五更瀉,脈沉細或遲。
6.血淤絡阻
臨床表現:脅痛如刺,痛處不移,臉色晦黯或面部紅紋赤縷,面頸胸部蟹爪紋,朱砂掌,或腹壁青筋暴露,肋下積塊,或大便色黑,舌質紫暗或瘀斑,脈弦或沉澀。
辨證要點:脅痛如刺,痛處不移,舌質紫暗或瘀斑。
以上介紹了肝硬化的中醫診斷方法,您了解了嗎?溫馨提醒:乙肝、脂肪肝都是可以導致肝硬化的疾病,因此有這些疾病的患者應抓緊治療,盡量避免肝硬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