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肝硬化的治療:“肝硬化”為西醫病名,中醫對肝硬化的診洽,應依據其症狀和體征而定。功能代償期患者可從“脅痛”失代償期有腹水征則按“臌脹”辨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醫對肝硬化治療采用的方法。
(1)肝郁脾虛型:多屬早期肝硬化患者,並見胃納減少,胸腹悶脹,兩脅脹痛,嗳氣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黃,入暮可有足趺微腫,舌色或暗紅或淡,舌體較胖或邊有齒痕,脈象虛弦,重按無力。
治則: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方藥: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湯化裁。柴胡、枳殼、香附、川芎、白術、白芍各10g,茯苓、太子參各15g,炙甘草6g。若濕滯較重,加蒼術、厚樸、澤瀉;短氣神疲者,加黨參,並重用黃芪。
(2)氣滯血瘀型:多見於肝硬化代償期,亦可見於失代償期患者,除消化道症狀外,尚有肝脾腫大,壓痛明顯,質硬,面色晦暗或紫暗,有蜘蛛痣和肝掌等。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消積。
方藥:化瘀湯加減。丹參、牡蛎各30g,當歸、炮甲各15g,郁金、桃仁、紅花、青皮、白術、赤芍各10g。如伴目黃、溲黃,加茵陳、金錢草;兼陰傷者,加生地、石斛;兼脾功亢進者,加阿膠、熟地、大棗等。
(3)水濕內阻型:屬肝硬化失代償期腹水輕症,症見腹脹如鼓,按之堅滿,或如蛙腹,兩脅脹痛,胸悶納呆,惡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紅,苔白膩或薄白,脈弦細。
治則:運脾利濕,理氣行水。
方藥:胃苓湯加減。蒼術、厚樸、澤瀉、陳皮、木香、柴胡各10g,雲苓、白術各15g,車前子30g。若體實而腹水多者,可配黑白丑粉、禹功散、十棗湯以逐水;腹脹以氣滯為主者,加川楝子、萊菔子、沉香末;若氣虛較重者,重用黃芪、白術各40g~60g;兼黃疸者,加金錢草、赤芍;挾淤血者,加澤蘭、桃仁、丹參、當歸。
(4)淤血阻絡型:多見門靜脈高壓症明顯者,腹大堅滿,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顯露,脅腹攻痛,面色黧黑或晦暗,頭頸胸腹紅點赤絡,唇色紫褐,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質紫紅或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舌苔薄黃膩,脈細澀或芤。
治則:祛瘀通絡,活血利水。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柴胡、當歸、桃仁、五靈脂、炮山甲、炙地鱉蟲各10g,丹參、白茅根、大腹皮各20g,茯苓、白術各15g。脹滿甚者加沉香、降香、萊菔子;大便秘結加枳實、大黃(後下);脾大明顯加服鱉甲煎丸;有出血傾向者加服三七粉、白及粉或雲南白藥。
(5)肝腎陰虛型:除水濕內阻症狀外,尚有面色灰滯,形體消瘦,潮熱心煩,手足心熱,唇干口燥,失眠多夢,鼻衄牙宣,舌紅瘦而干或光剝,脈細數無力。
治則:滋補肝腎,育陰利水。
方藥:一貫煎加減。沙參、麥冬、枸杞、阿膠各10g,生地、澤瀉、豬苓、車前子各15g,白茅根30g。若神志異常,可加鮮菖蒲、郁金;潮熱起伏者,加銀柴胡、地骨皮;津傷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神志昏迷者,急用安宮牛黃丸涼營清熱開竅;出血甚者,用大黃末或三七粉止血;氣隨血脫,用獨參湯益氣固脫。
(6)脾腎陽虛型:除水濕內阻症狀外,尚有面色萎黃或蒼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溏,下肢浮腫,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治則:健脾溫腎,化氣行水。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化裁。附子、黨參、白術各10g,干姜6g,澤瀉、茯苓、大腹皮各15g,車前子30g 。兼陽黃者,加茵陳;腰痛勞困者,加杜仲、川斷、狗脊;夜寐多夢者,加夜交籐、合歡皮;神志異常者,加菖蒲、膽星、郁金或至寶丹。
中醫對肝硬化的治療以上介紹的幾個中藥方對於肝硬化的治療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幫助,如果患者想采用以上的方法進行治療該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