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主要是經由不潔飲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徑而感染的,其病毒主要以人體、猕猴、人猿等靈長類動物為宿主,潛伏期大約為2-6星期:在感染一個星期內,還可以在糞便中找到病毒的顆粒;而受感染個體就好像得了一場感冒似的,某些個體可能出現高燒,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少數可能出現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黃疸的現象。
事實上,大部分受感染個體在臨床上是沒有症狀的。
甲型肝炎主要發生在公共衛生環境較差的發展中國家,如泰國、緬甸、尼泊爾等東南亞地區;在台灣地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在15歲以上的人口群中,感染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已逐年降低;由數據顯示出,台灣地區的公共衛生環境在近幾年來,已有很大的改進;也就是說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已較以往降低,而大部分的個體也不具有甲型肝炎病毒的抗體。
因此,假若一旦發生區域性的流行,而沒有適當的防范,則易變成暴發性的傳染病。所幸感染到甲型肝炎病毒的個體,通常在4-8個星期左右,肝機能都會回復正常,很少會發生暴發性肝炎,而感染個體都能產生相對應的抗體。雖然如此,我們尚需注意環境衛生,尤其是個人的衛生習慣,如不喝生水、不生食,尤其是海產類食物,如蛤蜊等,以免造成甲型肝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