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其他肝病 >> 肝性腦病三兩點

肝性腦病三兩點

  肝性腦病的分級及早期診斷

  肝性腦病指的是肝髒疾病所引起的精神神經系統表現,其本質是由於肝髒功能減低到了影響腦的正常功能,病理生理基礎主要是肝髒不能有效清除體內氨,病理改變主要是腦細胞水腫。肝性腦病是終末期肝病的一個主要表現。

  肝性腦病分為四級或四度:1級表現為性格改變、行為異常、睡眠倒錯,2級表現為定向力障礙、思維力障礙、計算力障礙,3級表現為昏睡或煩躁和肌張力升高,4級表現為昏迷、沒有反應。

  性格改變:內向型性格變得健談,外向型性格變得寡言;

  行為異常:出現違背常理和道德的行為;

  睡眠倒錯:白天睡覺,晚上清醒;

  定向力障礙:不知或錯判自己所在的位置;

  思維力障礙:思維不連貫、反應遲鈍;

  計算力障礙:計算能力與其學力不符合;

  昏睡:呼之能應或能被喚醒,但停止刺激又很快入眠;

  煩躁:胡言亂語,不配合,不聽勸;

  肌張力升高:四肢肌肉僵硬;

  昏迷:對外界環境的強刺激沒有反應。

  肝性腦病的早期診斷:有肝病基礎,自覺反應能力或思維能力或計算能力不如從前,有1級或/和2級腦病的部分表現。

  肝性腦病患者的飲食原則

  1、熱能和碳水化合物:供給充足的熱量以滿足腦組織代謝,減少體內組織蛋白分解,促進肝功能的恢復,是肝性腦病治療過程中必須保證的環節。

肝性腦病三兩點

  (1)病人昏迷時,每日提供1200~1400kcal熱量,完全由葡萄糖提供,可由靜脈或鼻飼輸入,停用蛋白質。

  (2)病人復蘇後,隨其病情好轉可稍提高熱量至1200~2000kcal,蛋白質供應量為20~30g/d,碳水化合物仍占70%~75%的熱量比重,剩余一小部分可由脂肪提供。

  2、蛋白質:對於肝性腦病的病人,減少氨的來源。抑制其產生和減少吸收,是治療的重點。控制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量是防止血氨升高的基本措施之一。

  (1)對於昏迷的病人必須停用蛋白質或減至微量,采用葡萄糖維持營養。但停用蛋白質過久,會導致體內蛋白質分解內源性氨的形成,影響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加重浮腫和腹水。

  (2)病人復蘇後,每日可經口或鼻飼含20~30g的蛋白質,若病人症狀無進行性加重,血氨未升高,肝功能未惡化,神志逐步好轉,可2~3日增加飲食中的蛋白質10g/d,直至到50g/d。

  (3)應選用含氨少的食物。

  3、脂肪:使用脂肪應以小劑量為好,每日1g/d效果較好。應盡量使用中鏈脂肪酸加上必須氨基酸,供應熱量不超過總量的40%。對於昏迷的病人應盡量慎用脂肪。

  4、水、電解質、維生素:肝衰竭時各種維生素攝取量降低並產生吸收障礙、利用不良,致維生素丟失增多與儲存耗竭,而大量應用葡萄糖也增加了維生素的消耗。對於已知與肝功能有關的維生素(B1,B2,B6,B12,C,A,E,K,葉酸,泛酸,生物素,尼克酸)必須全面補充,並且補充劑量要超過生理量的數倍,最好聯合補給,以免影響維生素之間的平衡。

  肝性腦病患者的飲食調理

  1、肝性腦病病人的膳食治療原則是控制總能量和蛋白質,減少體內代謝產氨。能量供應應適當控制,每日供給6.7MJ(1600kcal)左右為宜。飲食應以碳水化合物(谷類、面食等澱粉類食物)為主,應占總能量的75%。

  2、對於昏迷患者,開始數日內禁食蛋白質,供給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每日供給足夠的熱量和維生素。神志清醒後,可逐步增加蛋白質飲食,開始每天20g,以後每3--5天增加10g,但短期內不能超過60g/天。當再次出現肝昏迷時,蛋白質的攝入量應立即降到每日20克-30克。

  沒有肝性腦病症狀期間,每日蛋白質食入量可在60g左右,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雞蛋、牛奶、奶酪、瘦肉、魚肉、雞肉,可以交替食用,注意控制每日總量即可。血氨升高但是症狀不明顯時,每日蛋白質在30-40g為宜。

  3、脂肪量不要過度的控制。因脂肪可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能夠潤腸通便。膳食中脂肪量以每日40—50g為宜。

  4、維生素供給應充足,尤其是維生素C的供給量應更多一些,以利解毒。低蛋白飲食常會導致鈣、鐵、維生素B2、維生素K等缺乏,應在飲食之外予以補充。研究表明肝衰竭時腦中銅、鋅降低,可能為肝昏迷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膳食治療中應注意鋅、銅的補充。

  5、水和鹽的供給視有無腹水和水腫而定。沒有腹水或水腫者,不必限鹽。若伴有腹水或水腫者,應給予低鹽飲食,並需限制液體: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500mg,根據腹水的程度限制液體攝入量在800-1500毫升左右。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