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年前吃過一次魚生,要不要查一下肝吸蟲?”
近日,中山阜沙鎮在一次為老年人提供的免費體檢中,居然查出有三成老人患有肝吸蟲病,這條消息引起很多市民的關注和擔憂。對此,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郭文指出,只要是吃過淡水魚生,不管有沒有明顯症狀,不管是多久前吃過的,都應該抽血查一下肝吸蟲抗體。
沒吃過魚生也可能感染肝吸蟲
“最近接診了好幾個病例,都是只吃過一次魚生,體檢卻查出肝吸蟲。”郭文說,以往人們都有一種看法,認為經常吃魚生才會患肝吸蟲,其實不然,在肝吸蟲患者中,有2%其實從未吃過魚生,有的家庭主婦或魚販可能只是處理過生魚,砧板生熟食混用,最後就染上了肝吸蟲。
郭文說,關於吃魚生的害處,宣傳力度一直在加強,可很多廣東人就是不重視。從前年年底開始,廣州明令禁止吃淡水魚生,但有些餐館偏要偷偷做。“比較好的是,以前體檢都不查肝吸蟲的,最近兩年,很多單位把肝吸蟲也列入了體檢項目。”最近,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吸蟲門診就連續接診幾位30~40歲之間的患者,都是體檢查出患肝吸蟲病,看到體檢結果後這些患者的第一反應都是覺得不可思議,“只跟朋友吃過一次魚生,居然就‘中了招’!”
七成患者急性期無明顯症狀
據悉,肝吸蟲病是由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寄生於人體的肝內膽管引起的一種疾病,患者多因進食了未煮熟的淡水魚(蝦)受感染。其傳染途徑是:感染者的糞便進入池水中,被淡水魚蝦吸食,魚蝦體內就會殘留肝吸蟲卵,健康人一旦進食這種“魚生”或未煮熟的魚蝦之後,就非常容易感染。
郭文指出,肝吸蟲本身其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肝吸蟲寄生在膽管附近,其排洩物會刺激膽囊黏膜,也可阻塞膽管,從而形成膽結石、慢性膽囊炎等。如果長期不理睬,最終還可能誘發肝硬化、膽癌、肝癌等等。
染上肝吸蟲病之後,有些患者一個月左右會出現肝吸蟲急性發作。症狀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和腹瀉,3~4日後出現高燒,繼而出現肝腫大,以左葉腫大為主。檢查可見肝區觸痛、黃疸、荨麻疹,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
但是,郭文指出,在肝吸蟲感染者中,只有約30%的患者會有急性期症狀,其余70%都是沒有明顯症狀的。但是,沒有症狀不意味著肝吸蟲“偃旗息鼓”,相反,肝吸蟲會躲在膽道內暗中破壞膽囊、肝髒。不少患者可能幾年後才慢慢出現不適,最常見為消化道症狀,如胃口差,惡心,上腹部飽脹不適,肝區隱痛、腹瀉或便秘,莫名消瘦並常感到疲倦,有些重症患兒可影響到生長發育障礙,甚至出現侏儒症。“有些甚至患了肝硬化,倒過來追查原因,才發現是肝吸蟲引起的。”
吃過魚生都得檢查是否患有肝吸蟲
查血和大便可確診肝吸蟲
至於確診肝吸蟲,最常見的是查血和查大便。“查大便不一定能找到肝吸蟲蟲卵,一般來說,查血找抗體基本就能確診了!”郭文說,只要查出血液中肝吸蟲抗體呈陽性,98%以上可確診,只有極少數患者是假陽性。
“建議所有吃過淡水魚生的市民都應做肝吸蟲的排查!”郭文提醒說,肝吸蟲未引起膽囊、肝髒嚴重損害的時候,其實是很好治療的,一般口服兩天藥物,97%的患者可消滅體內肝吸蟲,而另外3%再服藥治療,也是可以治好的。
需要注意的是,肝吸蟲患者治療好之後,千萬別再吃魚生了,因為感染一次肝吸蟲,不可能產生免疫力,以後再吃照樣會感染!
如何預防肝吸蟲?
提醒1:
不吃淡水魚生 避免“蟲從口入”
專家表示,要避免肝吸蟲病的發生,關鍵在預防。首先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吃淡水魚生、蝦生,避免“蟲從口入”。此外,處理魚生的工具也要有講究,如果砧板和刀都是分開用來切淡水、深水魚的話,那感染肝吸蟲病的幾率就很少;反之,如果是兩類魚共用一套砧板、刀,那麼感染的幾率就大了。另外,即使有一套深海魚生專用的砧板和刀具,如果吃魚生的配菜如姜絲、蔥絲等是用切過淡水魚生的砧板、刀具來切的話,同樣也會增加感染疾病的幾率。因此,一定要注意把切魚、蝦的砧板、菜刀和其他器皿生熟分開洗淨,防止交叉污染。
提醒2:
醬料白酒並不能消滅蟲卵
不少愛吃“魚生”的食客,都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就是用醬料、醋拌過的生魚片,其中的寄生蟲卵已經被殺死。對此,郭文糾正說,其實寄生在淡水魚肉中的肝吸蟲是肝吸蟲的囊蚴期,它對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強。實驗證明,一般的調味品,如醬油、醋都不易殺死在魚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約2~3mm的魚片投入90℃熱水中,也要經3秒鐘才能將囊蚴殺死。如果煮大魚時,即使加熱到80℃煮一小時,其中的囊蚴仍能存活。因此,吃用醬料拌過的生魚片,或打邊爐時生魚片煮的時間不足,都不能殺死肝吸蟲囊蚴,有可能染上肝吸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