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肝膿腫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肝內化膿性感染,亦稱化膿性肝膿腫。肝髒由於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並通過膽道豐富的血供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強大的吞噬作用,可以殺滅入侵的細菌並阻止其生長,因而細菌性肝膿腫並不經常發生。當人體抵抗力弱時,入侵的化膿性細菌會引起肝髒感染而形成膿腫。引起細菌性肝膿腫最常見的致病菌在成人為大腸埃希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
及時治療發現並治療細菌性肝膿腫對疾病的預後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見的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方案。 1、藥物治療 在治療原發病灶的同時,使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療法來控制炎症,促使膿腫吸收自愈。由於細菌性肝膿腫病人中毒症狀嚴重,全身狀況差,故在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時,應積極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給予維生素B、C、K,必要時可反復多次輸入小劑量新鮮紅細胞、血漿和免疫球蛋白,以糾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肝功能。主張有計劃地聯合應用抗生素,如先選用對需氧菌和厭氧菌均有效的藥物,待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再選用敏感抗生素。多發性小膿腫經全身抗生素治療不能控制時,可考慮在肝動脈或門靜脈內置管滴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