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圍內非常普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至2000年全球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已達到4億。在我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約為10%,攜帶者超過1億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主要病因,如在一項早期大規模研究中發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發生肝癌的危險性是未感染者的223倍。
乙型肝炎病毒在體內不斷復帛,是造成慢性乙型肝炎及其並發症主要原因。常規的對症治療,如保肝降酶等,僅起輔助作用,而要控制病情發展必須進行病因治療,即抗病毒治療。應用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在臨床已應用20余年,結果證明,α-干擾素可延緩肝硬化的發生,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是,普通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並不令人十分滿意。因此,如何提高療效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之一。
要提高療效,六個方面至為重要。
一、有選擇地用藥
一般認為,α-干擾素對非母嬰垂直傳播,成人期感染、病程短、hbv-dna水平低(可通過化驗了解體內hbv-dna水平)、既往有急性黃疸性肝炎病史的慢性乙肝等的療效相對較好,而其他一些慢性乙肝患者,如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降低者、合並其他嚴重系統疾病者則不宜應用干擾素。
二、選擇合適用藥時機
已有較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慢性乙肝的活動期,谷丙轉氨酶(alt)在正常值上限的2-10倍之間用藥,可提高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
三、以肝組織學檢查作為參考指標
通常,肝組織學檢查中,炎症明顯者用α-干擾素治療的療效較好。但由於肝組織學檢查需進行肝穿刺,屬創傷性檢查,在臨床上尚不能普遍開展。
四、聯合用藥
已有報道,α-干擾素與胸腺肽等聯合用藥,可提高α-干擾素的療效。
五、要有足夠的劑量和療程
療程一般需半年到一年,每次劑量至少在450萬單位以上,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有不少患者因不能堅持定期到醫院打針(尤其是經常出差者)而中途放棄治療,導致療程不夠,影響了干擾素的療效。
六、嚴密觀察副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患者因為不良反應而不能正規用藥是導致α-干擾素療效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發現不良反應後,通過及時對症處理或減少劑量等,絕大多數患者仍可繼續用藥。如果擔心α-干擾素的副作用,輕者要停藥,重者可出現不良後果。
此外,為了提高干擾素的療效,國外科學家們還研制出了長效干擾素。與普通干擾素相比,長效干擾素的作用時間更長,給藥時間隔有所延長,可每周一次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