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乙肝治療清熱利濕法

乙肝治療清熱利濕法

    一、定義

    選用苦寒清熱燥濕的藥物,配合利水滲濕的藥物,組成具有濕熱兩清作用的方劑,以治療濕熱證候的治療方法,稱為清熱利濕法。

    二、作用

    具有濕熱兩清、利水消腫等直接作用,以及具有宣通氣機、健脾和胃、化濁退黃等間接作用。

    因濕為陰邪,其性質重濁粘滯,易阻礙氣機升降出入,易困阻脾胃,影響了脾胃功能,使藥物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治療效果。濕熱兩清,則氣機的升降出入得以通暢,脾胃的運化能夠保持正常。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清熱利濕法一般具有抗感染、抗病毒,解熱、消炎,幫助排除毒素及代謝廢物,調整胃腸功能,調整體液及電解質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等改善人體內環境的作用。

    乙型肝炎的發生和發展,與濕熱病邪關系最為密切。濕熱交結是乙型肝炎常見的病機。濕熱內蘊的表現在乙型肝炎中是最常見

    的,所以,清熱利濕法在乙肝的治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適應證

    清熱利濕法適用於黃疸型或無黃疸型乙肝初期或中期有濕熱表現,但津液未傷或津液耗傷未甚者。證見身熱不揚,汗出不解,身目發黃,其色較鮮明,胸悶脘痞,身重肢困,口渴不欲飲或口渴喜熱飲,納呆腹脹,惡心欲嘔,大便溏,小便短少黃赤,舌質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儒滑或滑數。

    濕熱郁阻於脾胃,熏蒸於肝膽,故身目發黃其色較鮮明,小便短少黃赤,身熱不揚,其熱不隨汗出而退。熱盛灼津,故口渴,但因濕邪中阻,所以雖渴而不欲多飲或喜熱飲。濕熱郁阻於脾胃,故有大便稀溏、惡心欲嘔、胸悶脘痞等症。舌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滑或滑數等,也是濕熱交結的表現。

    四、常用藥物

    1.苦寒清熱燥濕藥

    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龍膽草、苦參、秦皮、黃柏、黃連、山栀子、黃芩等。

    以上藥物幾乎都是苦寒之品,寒則能清熱,苦則能燥濕。經抗菌試驗和藥理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大多有抑菌和(或)抗病毒作用。其中,山栀子能增加膽汁分泌,有利膽作用。黃芩、黃柏、苦參、秦皮、蒲公英等藥物兼有利尿作用。

    選用清熱藥時應注意辨別實熱證還是虛熱證。上文所列的藥物基本上為苦寒清熱藥,一般屬於實熱證者才可選用,屬於虛熱證者一般不用苦寒清熱藥。

    2.利水滲濕藥

    綿茵陳、白花蛇舌草、車前草(子)、通草、白茅根、玉米須、貓須草、冬瓜仁、茯苓、土茯苓、豬苓、薏苡仁、澤瀉等。

    這些藥物的性味都是甘、淡、寒或微寒的(茯苓性平),所以這些藥物在利水滲濕的同時,也具有清熱的功效。是治療濕熱型乙肝很常用的藥物。其中茯苓、薏苡仁兼有健脾的作用。綿茵陳、玉米須兼有利膽的作用。綿茵陳隨證適當配伍其他藥物,幾乎可治療所有不同證型的黃疸病,可稱為是治療黃疸病的專藥。白茅根兼有涼血止血作用等。

    選用利水滲濕藥應注意:

    (1)應盡可能地選用藥味甘淡的利水滲濕藥,如上文提到的這些藥物,基本上都是藥味甘淡或僅為微苦的。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口感好些,不會太難喝,患者容易接受。更重要的因素是:藥味不太苫,一是不會太傷陰(苦燥傷陰),二是不會太影響脾胃的功能。因為利水滲濕藥雖然有祛除濕邪的治療作用,但也有易損耗津液而傷陰的負面作用。所以,應該盡量避免選用諸如木通之類太過於苦寒的利水滲濕藥(用之不當,木通尚有可能損害腎功能的副作用)。

    (2)選用取材容易,價錢低廉而療效較顯著的藥物,如冬瓜仁、車前草、白茅根、玉米須、貓須草、薏苡仁等。尤其是在農村,車前草、貓須草等隨處可見,取之不盡。如此,則既可少花錢又治愈了疾病。

    (3)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選用:脾虛者可選有健脾益氣作用的獲苓、薏苡仁等;有黃疸者選退黃效果顯著的綿茵陳;兼大便秘結者選用冬瓜仁;若兼血尿者用車前草、白茅根;有糖尿病史者用澤瀉、玉米須(有尿蛋白者,也選用玉米須);有痛風病史者,或兼痰多、咳嗽屬於肺熱者用車前子,等等。

    (4)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利尿越多,從小便排出的鉀也越多。這樣有可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副作用(如低鉀血症)。所以可酌情多用保鉀利尿的白茅根(白茅根本身含鉀鹽也較豐富)。

    五、常用中成藥

    1.茵膽平肝膠囊

    [藥物組成]茵陳、龍膽草、豬膽汁、山栀子、黃芩、白芍、當歸、甘草。

    [功能]清熱利濕,消炎止痛。

    [主治]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見濕熱並重表現者。證見身目發黃,其色較鮮明,惡心欲嘔,口渴不欲多飲或喜熱飲,發熱,胸悶皖痞,納呆,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而色黃赤,腹脹滿,或兩脅隱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用法與用量]每次2—3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禁總]體質已虛者慎用,膽道完全阻塞者禁用。

    [劑型與規格]膠囊劑:每粒相當於原藥材2.5克。

    2.茵陳五苓丸

    [藥物組成]綿茵陳、赤茯苓、豬苓、澤瀉、白術、蒼術、川厚樸、山楂子、橘皮、六神曲、黃萃、積棋子、甘草。

    [功效]清熱利濕,理氣化濁。

    [主治]黃疸初起,濕濁偏重,熱勢未盛者。證見身熱不揚或不發熱,身目發黃,其色不甚鮮明,小便短少而黃,頭重肢困,胸悶院痞,惡心欲嘔,納呆腹脹,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大便稀溏,舌質偏淡,苔白厚膩,脈象濡緩或儒滑等。

    濕未化熱,熱輕濕重,濕為陰邪,故不發熱或身熱不揚,身目發黃而其色未甚鮮明。濕性凝滯,濕濁內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體困,胸悶脘痞等症。而濕濁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惡心欲嘔,納呆,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腹脹,大便稀溏等症。舌質偏淡,苔白厚膩,脈象濡緩或緩滑等,也是濕重熱輕的征象。

    [用法與用量]每次服6—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禁總]忌油膩食物。

    [劑型與規格]藥汁丸:每袋重18克。

    六、常用方劑

    1.三仁湯(吳溏《溫病條辨》)

    [藥物組成]北杏仁10克生薏仁20克白寇仁10克(後下)通草5克川厚樸10克滑石20克淡竹葉6克法半夏10克

    [用法1上方用清水二碗半,浸泡半小時左右後,武火煎為大半碗,一次溫服。藥渣用清水一碗半,復煎一次,煎取半碗,一次溫服。每日1—2劑。

    原方用法為甘瀾水8碗,煮取3碗,每服1碗,日3服。

    注1:甘瀾水,即是取流水置於盆中,以構揚萬遍,使其水珠相逐,乃取煎藥。蓋水性鹹而體重,勞之則甘而輕,取其不致陰滯,而有益於脾胃。

    注2:本方部分藥物的劑量之比例作者略作改動n

    注3:下文將不再對所出現的中藥湯劑的用法與用量作詳細說明(用法或用量比較特殊的除外),讀者應用時可參考此處作為例子的用法與用量。

    [功效]清熱利濕,理氣和中。

    [主治]可用於乙肝初期,濕中蘊熱,濕重熱輕之證。證見胸悶脘痞,納呆腹脹,惡心欲嘔,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大便稀溏,小便短黃,無發熱或身熱不揚。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乙肝初起,濕未化熱,熱輕濕重,濕為陰邪,故黃疸其色未甚鮮明。濕濁內阻,氣機不展,則身體困重,胸悶脘痞。濕濁困阻脾胃,脾胃運化失常,則見惡心欲嘔、胃納呆、厭油膩、腹脹、腸鳴等症。

    2.王氏連樸飲(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方)

    [藥物組成]黃連3克(姜汁炒)川厚樸6克石菖蒲3克法半夏3克淡豆豉9克山栀子9克蘆根60克

    [功效]清熱利濕,調和脾胃。

    [主治]可用於乙肝濕熱並重,郁阻於中焦,脾胃不運之證

    候。證見胸悶脘痞,惡心欲嘔,納呆,厭油膩食物,口渴不欲多飲.大便稀溏,腹部脹滿,小便短少黃赤,或有身目發黃,其色鮮明,發熱而汗出不解,舌紅,舌苔黃滑膩,脈滑數。

    [方解]

    乙肝濕漸化熱,裡熱轉盛,故發熱漸高,且不隨汗出而解。濕熱壅盛,熏蒸於肝膽,故身目發黃,其色較鮮明。小便短少黃赤,口渴等症為熱盛傷津所致,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濕熱郁阻於中焦脾胃,所以見惡心欲嘔、大便稀溏、胸悶脘痞、納呆、厭油膩食物等症。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征象。

    本方配伍相當巧妙。方中蘆根與黃連、山栀子為寒涼之品,用以清熱祛邪,兼能燥濕利濕。其中蘆根的用量較大,是取其味甘、性寒,既能清熱利濕,又能生津,而且有清胃止嘔的作用。川厚樸、石菖蒲、法半夏、淡豆改味辛、氣香、性溫,用以理氣化濕。全方合而可清熱利濕,調和脾胃。

    [加減]

    (1)惡心明顯,甚至嘔吐較頻者,加砂仁3克(後下),生姜3片。

    (2)若熱勢漸盛者,可去法半夏,加黃芩10克,知母10克。

    3.祛濕清肝湯(作者經驗方)

    [藥物組成]蒲公英10克板藍根20克山栀子10克川厚樸10克雞骨草20克茯苓15克生意仁30克蘆根20克白茅根15克丹參12克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1可用於急慢性乙型肝炎,屬於濕中蘊熱,濕熱並重之證者。證見發熱,頭重肢倦,口渴不欲多飲,胸悶脘痞,納呆腹脹,惡心欲嘔,大便稀溏,小便短少黃赤。或兩脅隱痛,或身目發黃,黃色鮮明。舌質偏紅,舌苔黃膩滑,脈滑數。

    [方孵1乙肝濕熱俱盛,熏蒸於肝膽,膽汁外溢,則見身目發黃,其色較鮮明。濕熱並重,所以發熱汗出不解。熱盛傷津,故小便短少黃赤,口渴而不欲多飲。濕熱郁阻於中焦脾胃,脾胃失運,所以見惡心欲嘔、大便稀溏、納呆、胸悶脘痞等症。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明證。

    本方是作者治療乙肝常用方劑之一。經多年臨證應用,療效較肯定。方中苦寒藥較少量,大多為甘寒藥或甘平之品。故本方清熱而不傷陰,利濕而不傷律。板藍根、山栀子、蒲公英清熱解毒,茯苓、生意仁利濕之中兼健脾,川厚樸理氣消脹,燥濕健脾;雞骨草清熱利濕,舒肝止痛,並助川厚樸理氣消脹;蘆根、白茅根清熱利尿除濕;丹參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等。

    [加減]

    (1)本方為乙肝濕熱並重而設,若濕重於熱者,可去板藍根,加白蔻仁10克。

    (2)若熱重於濕者,去生意仁,將蒲公英加至15克,並加虎杖12克。

    (3)若黃疸較明顯者,加田基黃20克。另外,每次用綿茵陳20—40克單獨水煎當茶飲,每日2次。(注意:綿茵陳煮沸2-3分鐘即可,不必久煎,久煎反而降低藥效)。

    (4)若脅痛明顯者,雞骨草改為30克,並加元胡12克、白芍12克。

    (5)不思飲食或嘔吐者,加砂仁6克(搗碎並後下),生姜3片。

    以上介紹了清熱利濕法及其相應的方劑和藥物的使用方法。運用清熱利濕法治療乙肝應注意:

    (1)要辨別濕邪與熱邪之孰輕孰重,以便對清熱藥和利濕藥的選用相應地有所側重:初起濕重於熱者,以利濕藥為主,清熱藥為次;隨著病程的發展,濕漸化燥化熱,演變為熱重於濕時,則應以清熱藥為主,利濕藥為次;濕熱俱盛者,則應清熱與利濕並舉。辨別

    濕熱之偏輕偏重,最簡單但又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問口渴。若濕重熱輕者,舌苔白而必膩,口淡不渴;濕熱並重者、舌苔黃厚膩,口渴不欲飲,或口渴而喜熱飲;熱重於濕者,舌苔黃微膩或黃燥不膩,口渴明顯而欲飲。

    (2)清熱藥與利濕藥大多數為寒涼之品,屬於“陰柔”之藥物,其性凝重粘滯,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影響療效,也影響了脾胃功能。所以,使用此類藥物時,應酌情配合溫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樸、陳皮、木香、蒼術、法半夏、桂枝等屬於“陽剛”之藥物(即使屬於熱重於濕者也不例外)。以促使氣機的升降出入,並有助於藥物的運化,同時也保護了脾胃功能,從而提高了療效。這從王孟英的著名方劑如王氏連樸飲、甘露消毒丹等方劑中,即可體會到這一點。這是中醫藥學家遣方用藥的奇妙之處。

    (3)使用清熱利濕藥通利小便,難以避免地會耗傷津液。所以,運用本法時應該適可而止。素體陰虛液虧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養陰生津之品。不兼濕邪或濕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