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常識 >> 乙肝病毒怎樣經胎盤傳播

乙肝病毒怎樣經胎盤傳播

    第四軍醫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徐德忠教授帶領課題組,經8年攻關,完成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首次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宮內傳播機制假設:即血源性和細胞源性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母親把hbv通過宮內感染傳給其子女的兩條途徑。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經胎盤傳播的機制,是目前世界上控制乃至消滅乙肝的一個前沿課題。自1992年以來,徐德忠教授及課題組的人員,采用現代流行病學、免疫病理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對乙肝病毒經胎盤引起宮內感染的危險因素與機制進行研究。他們首先將402名乙型肝炎hbsag陽性婦女及其新生兒作研究對象,結果發現,402名新生兒血清hbsag陽性者15名,宮內感染率為3.7%。在對這15名表面抗原陽性者作單因素分析時,發現其母親抗原陽性及先兆早產史的相對危險度(or)分別為14.46和6.66,說明這兩個因素為乙肝病毒宮內感染的主要病因因素。

    經對101名足月孕婦的胎盤組織采用免疫組化與原位雜交檢測,研究人員發現胎盤組織乙肝病毒總感染率為44.6%,同時從這101例胎盤組織中還發現各層細胞受乙肝病毒感染的狀況,提示胎盤各層細胞中乙肝病毒感染率由母面向胎兒面逐漸降低。但引起宮內感染的危險性卻呈相反趨勢,愈接近胎兒,or值愈高。結果提示宮內感染可能與乙肝病毒在胎盤各層組織內“細胞轉移”有關。

    由此,徐德忠等首次提出關於乙肝病毒經胎盤引起胎兒宮內感染機制的假設——即感染可通過兩條途徑:一是血源性,可由某些因素如先兆早產引起胎盤微血管破損,使高濃度乙肝病毒的母血直接進入胎兒循環;二是細胞源性,高濃度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婦的脫膜細胞,經過“細胞轉移”至胎兒絨毛毛細血管內皮,最後引起胎兒感染。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