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膽囊與十二指腸之間,Oddi括約肌是膽汁流動的“單向閥門” ,當它的結構發生異常時,十二指腸液裹挾著細菌逆流而上進入膽囊, 就可能充當了膽色素結石的始動因子。
1887年,意大利一位名為RuggeroOddi的大學四年級醫學生在其 畢業論文中首次提出了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的概念,被後人證實並命 名為Oddi括約肌以示紀念。120年來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 對Oddi括約肌結構及功能的認識也不斷深入,眾多學者從大量的實驗 結果和臨床觀察中認識到Oddi括約肌結構及功能的異常與許多膽胰疾 病的發生存在著密切關系。
我們從1997年開始至今完成了一系列基礎和臨床的實驗及觀察。 最終發現Oddi括約肌功能狀態在膽管膽色素結石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 重要作用。
“反流”細菌是始動因子
腸腔是人體細菌最大的積聚和增殖場所,但一般情況下,由腸腔 進入門靜脈血內的少量細菌和毒素會被位於肝血窦處數量眾多、功能 強大的Kupffer細胞等淋巴免疫細胞吞噬、處理和濾過,因而排入膽 道內的膽汁是無菌的。我們通過對手術中獲得的膽管色素結石及膽汁 進行細菌培養,發現膽管色素結石病人膽汁細菌培養的陽性率為94.2 %,膽色素結石的細菌培養陽性率為96.7%;並且結石培養出的細菌 種類與膽汁類似,凡結石細菌培養陽性的病例其膽汁細菌培養也為陽 性。同時我們發現膽色素結石結構內均能夠發現細菌,可見細菌在膽 色素結石的成因和發病機制中可能起著充當著始動因子的作用。
我們對因膽管膽色素結石病行膽道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後的病 人,檢測膽汁中細菌、內毒素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含量,定量研究 腸膽反流與膽道感染的關系,發現膽管膽色素結石病人膽汁中細菌、 內毒素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含量明顯升高。體外研究又發現內毒素 可以增加正常人外周血單核細胞釋放β-葡萄糖苷酸酶,此途徑可能 是細菌內毒素參與膽石發生的一個機制。
Oddi括約肌控制膽汁流向
膽胰管內壓力的維持需由肝髒、胰腺分泌膽汁和胰液的分泌壓力 及其末端Od-di括約肌的基礎壓來調控。通常當Oddi括約肌有節律地 舒張與收縮時,膽汁、胰液便向壓力梯度低的十二指腸流出。如果Od di括約肌結構正常,即使十二指腸壓增高也不會出現腸液逆流入膽道 的現象,即Oddi括約肌具有單項閥門作用。但當Oddi括約肌閥門作用 消失後,腸內容物可直接逆流入膽道內。我們的研究表明肝膽汁能否 順利分泌進入膽囊或腸內,其關鍵由Oddi括約肌的收縮與舒張狀態來 決定。
結構異常影響括約肌功能
我們用十二指腸鏡觀察了膽管膽色素結石病人的十二指腸乳頭周 圍憩室的發生率,並進一步用消化道鋇餐的方法將設立的對照組、膽 囊息肉組、膽囊膽固醇結石組與膽管膽色素結石組進行比較。結果發 現81名原發性膽管膽色素結石病人中,有44名(54.3%)存在十二指 腸乳頭周圍憩室。
目前認為,十二指腸乳頭周圍憩室的發生與先天發育有關,繼而 影響Oddi括約肌的結構完整性,“單向閥門”作用減弱或消失,使十 二指腸液逆行進入膽道內並引起感染。我們的研究結果恰恰證實了十 二指腸乳頭周圍憩室與膽管膽色素結石的發生存在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作為防止十二指腸液反流的Oddi括約肌,其功能狀態 與腸膽反流的發生存在密切關系。當Oddi括約肌運動功能不良時,便 失去了對膽汁排洩所起的單向閥門作用,不能阻止十二指腸內容物反 流至膽管內,引發膽汁感染和膽汁成分析出、沉澱,最終成為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