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抗肝纖維化治療的機遇和挑戰

抗肝纖維化治療的機遇和挑戰

  肝纖維化特點及其潛在治療靶點

  肝纖維化是可逆的,這一點已在多種慢性肝病患者和動物模型中獲得證實。其逆轉機制包括基質降解與肌成纖維細胞(MFC)/肝星狀細胞(HSC)凋亡。影響肝纖維化的可逆性因素包括:①肝損傷和纖維化的時間;②瘢痕中細胞成分的含量和類型;③瘢痕交聯程度;④纖維化間隔的厚度;⑤基質金屬蛋白酶(MMP)及其組織抑制劑(TIMP)間的平衡;⑥其他,如遺傳決定因素等。

抗肝纖維化治療的機遇和挑戰

  肝纖維化的進展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一些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其進展風險相關。對SNP的研究可幫助識別新的疾病發生機制,也有助於對患者的管理和臨床試驗的設計。

  潛在的抗肝纖維化藥物的治療機制及靶點包括:①治療原發病;②減少組織損傷和促進上皮修復;③阻斷MFC增生和血管新生;④阻斷MFC收縮;⑤拮抗促纖維化的細胞因子及信號;⑥促進MFC凋亡;⑦刺激MMP活性(如應用TIMP拮抗劑等)。

  抗肝纖維化治療的獨特機遇和挑戰

  全世界約有3億以上慢性肝病患者,尚無法滿足其大量的治療需求 。隨著對肝髒生理和病理機制的深入了解,研究者已發現大量值得進行臨床試驗的潛在治療靶點及藥物。創新試驗設計可加速治療藥物的研發,已有大型醫藥企業致力於此。但相關臨床研究中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抗肝纖維化治療的機遇和挑戰

  首先,慢性肝病有著長期天然史,非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試驗不能依賴於臨床終點;其次,研發新的藥物需要較為漫長的時間(8.5~14年)和充足的資金;再次,在現有的抗肝纖維化藥物試驗中,仍須進行肝活檢以判斷藥物療效,亟須有理想的生物標志物及圖像檢測方法替代,以縮短試驗周期。

  抗肝纖維化治療研究的發展方向

  理想的抗肝纖維化藥物試驗應具有以下特征:①納入合適的治療人群;②選擇在疾病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的分子靶點;③采用可復制人類疾病特征的動物模型;④在人類肝髒中對試驗結果進行廣泛驗證;⑤應用經驗證過的生物標志物對藥物治療效果進行早期、可信地解讀。

  加速抗肝纖維化藥物的臨床轉化還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通過組織和體液分析,識別關鍵的病因相關決定因子及表現因子;第二,建立可復制人類疾病特征的動物模型;第三,揭示反映早期疾病活動性改變的生物標志物;第四,開發無創和可常用的生物標志物檢測技術和圖像技術;第五,在治療試驗中引入理想的生物標志物,從而在目前可能的時間間期內獲得藥物治療有效或無意義的結論。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