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症狀 >> 關於轉移性肝癌有哪些特點?

關於轉移性肝癌有哪些特點?

  轉移性肝癌的發病主要是因為在人體其它各髒器的癌腫轉移至肝髒形成,因為肝髒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血供,血流量異常豐富,全身各髒器的惡性腫瘤大都可轉移至肝髒。在原發性肝癌發病率低的區域,如北美和西北歐等地,繼發性肝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為原發性肝癌的13~64倍,中國二者較為接近。繼發性肝癌有時與原發性肝癌不易區別,當原發癌灶比較隱匿時亞臨床期繼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較為困難。近年來的資料表明,繼發性肝癌如能早期發現並治療,采取外科手術切除可獲得痊愈或延長生命的明顯療效,故對繼發性肝癌的診斷、治療應持積極態度。

  轉移性肝癌流行病學:

  Edmondson等(1983)報道94556例屍檢中,19208例有惡性腫瘤,其中38%有肝轉移。根據上海第一醫學院150例屍檢轉移性肝癌,其原發部位的發生率,依次為腹部(包括胃、胰、膽、腸)占30%,造血系統占29.3%,胸部腫瘤(包括肺、食管)占18.7%;其余依次為泌尿系、女性生殖系、頭頸部、乳腺、軟組織等。唐石初報道的503例轉移性肝癌的原發腫瘤涉及26個部位、28種組織學類型,以原發於肺者最多見(22.07%),其次來自鼻咽者18.89%,大腸癌和乳腺癌分別為17.89%和9.94%,按系統分呼吸41.55%、消化38.57%、泌尿及生殖16.50%、血液1.79%、其他1.59%。根據其他臨床資料的報道,約2/3繼發性肝癌來自腹腔內癌腫,依次為胃、胰腺、結直腸、膽囊、腎、卵巢,如張秀忠等報道,54.1%來自結直腸癌;其余1/3多來自肺、鼻咽、乳腺、軟組織等,但臨床上尚有一些原發灶不明者。Edmondson(1987)根據屍檢發表的美國兩所醫院2737例繼發性肝癌情況,有類似的分布結果,可見在西方國家,繼發性肝癌相當多見。

  轉移性肝癌病理生理:

  肝髒是極為適宜於腫瘤細胞生長的器官,其中又以胃腸道腫瘤最易發生肝轉移,這與肝髒接受門靜脈系統的血液灌流有關。至於肝髒如何成為轉移癌最常發生的器官,絕不僅是血液豐富和淋巴引流所致,其內在機制尚未明了。癌細胞的轉移是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包括原發灶癌細胞脫落、透過脈管壁、進入血循環或淋巴系統後的生存、選擇著床組織或器官、著床後癌細胞生長分裂形成轉移灶等。肝髒的細微結構亦可能對發生腫瘤產生影響,肝髒血流經肝窦,窦內皮細胞和Kupffer細胞起到將癌細胞駐留的作用;肝髒豐富的雙重血液供應亦有助於轉移癌細胞栓子取得營養供應,而肝窦內皮細胞的特點是具有大小不一的孔隙;肝窦內尚有Kupffer細胞,它的特點是善於捕捉肝窦血流中的顆粒性物質,攔阻血流中腫瘤細胞的去路。伴隨著Kupffer細胞的血小板更有助於將腫瘤細胞捕捉。腫瘤細胞若要能生存下來,必須穿過肝窦內皮細胞層達到Disse間隙,否則便會被Kupffer細胞包圍和消滅。在Disse間隙,該處為腫瘤細胞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生長條件,既有從肝窦血流來的富於營養素的濾過液,又無其他細胞的對抗和干擾,因而肝髒內轉移灶的發展往往比其他部位的轉移灶快得多。當發生肝轉移時,病人亦往往首先由於肝轉移而危及生命。

  腫瘤細胞經過約20次倍增,可達到直徑1mm,約100萬個細胞數時,即具有轉移的能力。此時腫瘤結節還難於被現代先進影像檢查所發現。可見要發現一個真正的原位癌,特別是像肝髒那樣深在的器官是十分困難的。當腫瘤結節再行20~80次的倍增時,才可能被現代的檢查方法所發現。因而當早期發現腫瘤結節時,實際上腫瘤已存在數月至數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腫瘤已具備轉移的能力。

  動物實驗提示,每克腫瘤組織,每24小時內可有400萬個腫瘤細胞脫落,可成為轉移的源泉。但是其中90%的腫瘤細胞很快便在循環中消失,99%以上會很快死亡,故轉移亦非均為有效,它取決於身體的防御能力、局部條件、腫瘤細胞生物學特性等多種因素。脫落至循環中的腫瘤細胞,大部分是分散的,不到0.1%有可能聚合形成細胞團塊或瘤栓,後者能在新的部位建立起轉移灶的機會要比分散的細胞高得多。在建立轉移灶之際,腫瘤細胞需要穿過微血管內膜至血管周圍,當腫瘤結節達到1~3mm時,就須建立其自身的血管供應,以維持不斷增殖的需要,並且轉移灶又可成為新的轉移源泉。若無足夠的血循環建立,腫瘤細胞僅靠營養素的擴散來維持時,則腫瘤細胞在繁殖與死亡間取得平衡,腫瘤即保持1~3mm的大小而不致增大。

  腫瘤細胞轉移站是引流該部的毛細血管網或淋巴結,故內髒腫瘤轉移時首站是肝髒,但有些轉移灶保持“潛伏”而不發展成為大塊的轉移,這可能與腫瘤細胞的潛伏性有關;細胞的潛伏性是指轉移腫瘤細胞處於細胞分裂的G1期,但保持其隨後分裂的能力。此可解釋為何臨床上所見原發腫瘤切除多年後又出現轉移灶。有不少實驗證明,手術、激素作用,免疫功能受損均可使潛伏的轉移瘤細胞活化、生長;臨床上一些刺激因素如放射、手術創傷、妊娠、應激狀態、感染也會激發潛伏的腫瘤細胞活化、生長成為大的腫瘤。肝髒接受門靜脈和肝動脈的雙重血流供應,肝轉移可來自門靜脈循環和體循環,即瘤細胞通過肺毛細血管進入體循環。肝轉移瘤血液供應的研究提示,當轉移瘤生長增大時,有新的血管生成,而原有的血管或正常的血管發生閉塞。早期的轉移,當腫瘤小於1mm時,營養主要來自周圍循環的擴散;瘤體達1~3mm時,動脈、門靜脈、混合的毛細血管網在腫瘤的周圍形成;當腫瘤進一步增大時,血流供應情況即復雜化,約有90%主要血供來自肝動脈;故有人提出用肝動脈結扎以治療轉移性肝癌;一旦腫瘤體積達1.5~3.0cm時,血流供應亦更為復雜。從血管造影等影像學觀察,血流仍然主要來自肝動脈。由於肝血供的雙重性,在肝內的轉移瘤有的可在動脈CT掃描時顯示為高密度影,有的可能不顯示;同樣,在門靜脈CT掃描時,亦可以有類似的效應。

  肝髒的轉移癌結節大小不一,數目不等,可呈孤立的1~2個結節,但多數呈彌漫多發結節,可散布於肝的一葉或全肝。癌結節外觀多呈灰白色,質地較硬,結節中央常因壞死而凹陷,與周圍肝組織之間有明顯分界,包膜多完整。癌腫多位於肝的周邊,但也有深藏於肝實質之中。

  繼發性肝癌的病理組織形態與其原發癌相似,如來自胃腺癌或結腸腺癌的肝髒轉移性癌,其組織中可顯示腺癌結構;來自眼部黑色素瘤的瘤組織中,因含有黑色素而呈棕色或黑色。但有些病例並非如此,可因腫瘤細胞分化太差而不能鑒別其原發癌的特征。經血路轉移至肝髒的繼發性癌,其原發癌可以很小而不被發現,但肝髒轉移癌的生長卻很快,且侵及整個肝髒。肝髒的轉移性癌很少合並肝硬化,也不侵犯門靜脈或形成癌栓,這和原發性肝細胞癌不同。

  轉移性肝癌診斷檢查:

關於轉移性肝癌有哪些特點?

  實驗室檢查:90%以上繼發性肝癌病人腫瘤標記物AFP<25μg/L,但少數來自胃、食管、胰腺及卵巢等的肝轉移則可測得低或高濃度AFP,已得到臨床病理證實。亞臨床期繼發性肝癌常無酶學異常,已有臨床表現者多伴有ALP、GGT升高,但無助於肝轉移癌的直接診斷。而癌胚抗原(CEA)升高有助於肝轉移癌的診斷,結直腸癌肝轉移時CEA陽性率高達60%~70%。

  其他輔助檢查:根據選擇性肝血管造影的檢測,可檢出病灶直徑的低限約為1cm,超聲顯像約為2cm。因此,早期肝轉移多呈陰性,待增至一定大小始出現陽性結果。已有臨床表現者,各項定位診斷方法的陽性率可達70%~90%。選擇性腹腔或肝動脈造影多顯示為少血管型腫瘤;超聲顯像多呈現增強回聲;CT表現為混合不勻等密度或低密度,典型的呈現“牛眼”征;MRI檢查肝轉移癌常顯示信號強度均勻、邊清、多發,少數有“靶”征或“亮環”征。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