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肝炎全身皮膚發黃,醫學上稱之為"黃疸"。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所致,它為肝髒、膽道疾病的重要體征之一。
那麼,黃疸是怎麼產生的呢?黃疸的產生過程與血液中紅細胞、肝髒功能及膽道等因素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紅細胞壽命平均為110天左右。衰老的紅細胞自然破壞後就釋放出血紅蛋白。
而每天約有250~300mg的血紅蛋白在體內要轉化為間接膽紅素。此間接膽紅素隨血液流入肝髒,在肝細胞內轉化為直接膽紅素。肝細胞分泌直接膽紅素到毛細膽管後,成為膽汁的主要成分。
膽汁通過逐級膽管系統最後排入腸腔,在結腸內經細菌作用還原為尿膽素原,大部分由糞便排出,經氧化而形成糞膽原,使大便染成黃色。一小部分尿膽素原重新由腸道回收入血,經門靜脈而再進入肝內。
回入肝內的尿膽素原一部分再由肝髒處理轉變為直接膽紅素後重新排入腸腔,另一部分通過肝髒而進入血液循環中,經腎髒隨尿排出體外,即尿膽原。
衰老的血紅蛋白破壞,經過肝髒的代謝,膽紅素的產生量和排洩量會長期處於動態平衡中。所以,正常人體中的膽紅素是恆定的。每1000毫升血液中含有17.1μmol,間接膽紅素約為1.71~13.7μmol/L(0.1~0.8mg/dL)。尿膽原為少量,尿液保持正常的淡黃色。
如果上述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故障時,膽紅素就會大量返流或存留在血中,血清膽紅素量就可以升高。當每升血液中血清膽紅素量大於34.2μmol,即2mg/dL時,鞏膜、皮膚粘漠就會發黃,即稱為"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