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丙肝 >> 關於丙肝 >> 丙肝治療藥物的發展歷史

丙肝治療藥物的發展歷史

  各位病友都了解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是標准化的抗丙肝病毒治療,那究竟這些藥物有怎樣的發展歷史呢,讓我們增進藥物知識吧。

  ----摘自《中國丙肝防控建議書》

  回顧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療歷史,可以發現其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重組INF-α的單藥治療,持續病毒學應答率低,只有19%左右;第二階段是重組INF-α與利巴韋林聯合治療,將持續病毒學應答率提高到41%左右;第三階段是PEG IFNα與利巴韋林聯合應用,它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療,使持續病毒學應答率提高到69%左右。

  目前,PEG IFN和利巴韋林聯合治療已經成為標准化的抗丙肝病毒治療方案。最新的指南推薦,如果沒有禁忌症都應采用聯合療法;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選用PEG IFN。

  干擾素

  IFN是人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組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活性的細胞因子。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IFNα,廣泛用於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治療。IFN也是最早應用於丙型肝炎的治療藥物,是目前己知的唯一可清除HCV並使肝髒組織學病變獲得改善的藥物。但普通干擾素的半衰期較短,每周需要多次給藥,並且抗病毒效果較差。直到PEG IFNα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PEG IFNα的成功推出具有裡程碑意義。聚乙二醇化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聯無活性、無毒性的PEG分子,從而延緩IFNα注射後的吸收和體內清除過程,其半衰期延長,因此稱為長效干擾素,每周注射一次就可以維持穩定有效的血藥濃度,達到持續抗病毒作用。

  不同的IFN制劑的不良反應大致相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生於治療早期的不良反應,包括流感樣症候群如高熱、頭痛及肌肉疼痛以及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二是在治療後期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抑郁、瘙癢、脫發等,少見的還包括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間質性肺纖維化等。

  利巴韋林

  利巴韋林又稱為病毒唑, 是1972年人工合成的一種核苷酸類似物,早在上世紀即在我國以及歐美批准用於多種病毒性疾病的治療,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其可能是通過抑制RNA聚合酶發揮作用,亦有報道認為其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利巴韋林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血性貧血和致畸作用,其它的還包括惡心、皮膚干燥、瘙癢、咳嗽和高尿酸血症等。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