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濟南市王官莊附近51歲的柯先生,近日來出現右上腹疼痛,呈持續性隱痛,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遂到醫院就診,經CT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並門脈癌栓。柯先生很納悶:因為患有乙肝多年,他平時都十分重視肝功,定期檢查,肝功能檢查一直比較正常,怎麼會“不聲不響”就發展成了肝癌?
專家說,肝癌早期基本沒有任何征兆,其隱蔽性很強,查體也不易查出。中晚期病人容易出現肝區疼痛、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消瘦、腹部腫塊、發熱、黃疸等症狀,因此肝癌早期往往不易被患者察覺,一旦出現症狀再就診,大多已屬中晚期肝癌。目前臨床上診斷肝癌的方法,主要有肝癌血清標志物甲胎球蛋白(AFP)測定與醫學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磁共振成像(MRI)等。AFP的異常可早於影像學和臨床症狀,對診斷肝癌有相對的專一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約30%的肝癌病人AFP為陰性,就是說AFP測定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已能夠對1~2cm的小肝癌進行定位診斷,為肝癌的早期發現提供了可能。AFP測定,結合超聲檢查是目前對肝癌高危人群普查的主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所指的肝功能,對於肝癌診斷並無多大幫助,因為肝癌病人其肝功能可能是正常的。
從“吃”中防肝癌
專家指出,除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的本身,以及人們已公認的致癌微生物外,絕大部分癌症的發生與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有關,一旦飲食中經常含有致癌物質,就較容易促發肝癌。因此,專家告誡人們,要建立健康合理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掌握一些飲食防癌的知識,當心“吃”出癌症來。
發霉食品,切忌食用。真菌中的黃曲霉毒素為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的致癌性比公認的致癌物亞硝胺類強75倍,該毒素能誘發人、猴、鼠、禽類發生肝癌。致癌所需時間最短為24周。預防真菌污染食物應注意:家藏花生、玉米、白薯干、稻米、小米等一定要曬干曬透,存放在干燥通風環境中。發霉的花生、薯干、蘿卜干等應剔除丟棄,人畜家禽均不能食用。
動、植物油變質後不宜食用。陳腐油類中均含有丙二醛這種化學成分,它能生成聚合物並與人體內的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發生反應,使蛋白質的結構變異,導致變異蛋白質的細胞失去正常功能並向初期癌細胞轉化。此外,丙二醛聚合物能阻礙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並使人的老化過程加快。因此,動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已變質產生哈喇味的油不宜食用。用哈喇油炸炒制作的食品不僅味道不好,更重要的是能導致癌症,使人縮短壽命。
不酗酒。酒精性肝病的損害程度與每日飲酒量、飲酒時間和方式有密切關系。酒在人體內需經肝髒代謝,代謝產生的乙醛對人體的毒性極大,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細胞的損傷、肝細胞內脂肪沉積、肝細胞炎症壞死、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最終可導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會轉變為肝癌。
部分肝癌可臨床治愈
專家介紹,肝癌並非“不治之症”,部分肝癌已經能夠臨床治愈。關鍵是早發現、早期治療,而早期實行手術切除仍是目前首選的最有效治療方法。小肝癌的手術切除率高達80%以上,手術死亡率低於2%,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60%~70%。對於5cm以上的大肝癌,只要病人一般情況較好,無明顯心、肺、腎等重要髒器器質性病變,肝功能尚好,無嚴重肝硬化,且腫瘤無廣泛肝內外轉移,仍是手術切除的適應征,術後亦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曾患有乙、丙肝炎、慢性肝病或肝硬化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應每半年到醫院做一次AFP測定與肝髒超聲檢查,如有可疑症狀可進一步做CT或磁共振成像等檢查。對中年以上,特別是有肝病史者,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區疼痛、消瘦、進行性肝腫大,應及時到醫院做有關肝癌方面的詳細檢查。一旦確診為肝癌,應盡早采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性治療。肝癌術後病人還應定期到醫院隨診,防止腫瘤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