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引起肝髒彌漫性損害。臨床上早期由於肝髒功能代償較強,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癌變等嚴重並發症。
肝硬化並腹水,表現為腹大如鼓、青筋外露、大出血,是常見的死亡病症之一。查有九大病因:
(1)肝炎病毒(乙肝、丙肝、丁肝);
(2)慢性酒精中毒;
(3)血吸蟲病;
(4)藥物和毒物中毒;
(5)膽汁瘀積;
(6)長期營養不良;
(7)腸道感染和炎症;
(8)循環障礙;
(9)隱原肝硬化。該症對家庭及周圍人群健康造成嚴重後果,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早期肝硬化有何症狀
早期肝硬化系指臨床上無任何特異性症狀或體征,肝功能檢查無明顯異常,但在肝髒組織學上已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國內外研究均已證實,早期肝硬化患者,肝內各種膠原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Ⅰ、Ⅲ型膠原沉積增多為主。晚期肝硬化以Ⅰ型增多為主,早期以Ⅲ型為主,隨著肝纖維化的進展,Ⅰ/Ⅲ型膠原比率由1增至1.59,Ⅰ型膠原纖維增多,參與結締組織的形成,其可逆性強,主要見於晚期肝硬化。
由於早期肝硬化在臨床上無任何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征,故處於亞臨床的病理變化階段,但有部分病人可有如下表現。
(1)全身症狀:主要有乏力、易疲倦、體力減退。少數病人可出現臉部色素沉著。
(2)慢性消化不良症狀:食欲減退、腹脹或伴便秘、腹瀉或肝區隱痛,勞累後明顯。
(3)體征:少數病人可見蜘蛛痣,肝髒輕度到中度腫大,多見於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般無壓痛。脾髒可正常或輕度腫大。
上述臨床表現常易與原有慢性肝病相混淆或不引起病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