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為乙肝治療算一筆“總帳”

為乙肝治療算一筆“總帳”

  慢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預防或阻止肝髒疾病進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時間、精力、經濟、人力……這些成本的支出對於患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那麼,如何才能縮減基礎的治療成本,降低額外的時間成本?這是與乙肝治療有關的經濟學法則。

  近期,由全球肝病專家聯合倡議發起,為加強病毒肝炎的認識、促進醫學交流的大型國際肝病會議隆重舉行。在此次會議上,有超過20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肝病專家發表了包括慢性乙肝在內的各類肝病的最新的研究發現。本期熱點專題我們就一起來點擊本次大會上傳遞的最新乙肝治療動向,探尋讓更多患者獲益的乙肝治療“經濟學”。

  ◆關鍵詞:縮短周期

  ◆聚焦點:科學停藥

  監測動態化,理性縮短停藥周期

  不少乙肝患者時常會對“終身服藥”產生憂慮和恐懼。何時停藥、怎樣停藥究竟由誰說了算?在這次國際肝病會議上,眾多國際權威專家討論解讀了新版《亞太肝病學會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即APASL,同時也對患者關注的用藥選擇、停藥等問題也有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大會秘書長廖家傑教授指出,慢性乙肝患者停藥前首先應實現“雙達標”,即檢測不到乙肝病毒DNA和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科學停藥的基礎是對於乙肝患者良好的個體評估和動態檢測。

  重視溝通,提升個體評估

  亞太地區擁有龐大的乙肝患者及攜帶者人群,但是這些群體中的許多對於乙肝長期治療的策略方法認識不足,治療控制的效果也並不十分理想。對此,廖家傑教授表示,慢性乙肝在亞太地區最為流行,全球3.5億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中有75%在亞太地區,其中中國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約有9300萬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

  以往很多醫生不僅忽略了評估與溝通的重要性,也會忘記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長期性,因而不能在合適的時間選擇正確的藥物和方法。對此,新版《指南》強調了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重要性,突出患者溝通、個體評估在治療中的關鍵作用。《指南》建議在決定實施抗病毒治療方案前要對患者的病情、階段、家族史、治療史和經濟情況等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和必要溝通,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雙向達標,明確停藥原則

  不少患者對乙肝治療的終點即何時停藥的問題非常關心。有些患者認為,乙肝治療需要終身服藥,為此在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另外一些患者則希望“速戰速決”或提前停藥。

  針對大家所關注的停藥問題,新指南提出了明確的停藥原則。對於e抗原陽性的患者,新版《指南》建議在間隔至少6個月的兩次檢查中,均顯示e抗原血清學轉換和病毒檢測陰性,即實現臨床上的雙達標,鞏固治療一年後,就可終止治療。而在被新版《指南》列為一線治療藥物中,替比夫定兼具了快速顯著抑制病毒和較高的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兩大特點,為患者盡早實現停藥帶來了希望。

  而對於e抗原陰性的患者,如連續3次、間隔至少6個月的檢查中,病毒檢測均顯示陰性,則可以考慮停止治療。這類患者一般年紀較大,感染時間較長,治療難度較大。因此,指南建議如果患者的治療目標是在有限時期內盡早達到停藥終點,應按上述停藥原則來選擇合適的藥物。

  動態監測,優化治療方案

  新指南建議,接受治療的患者每隔3個月需進行血液檢查,尤其要留意兩個重要指標,即乙肝病毒DNA水平和血清轉換。血清轉換意味著血液中e抗原(一種已感染乙肝病毒的細胞分泌出的病毒蛋白質)減少了,同時產生抗體,顯示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應答加強了。血清轉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如果患者達到該指標,鞏固治療一年後,就可以考慮停藥,而且病情惡化、患上其他肝病的可能性也較低。

  此外,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廣州南方醫院肝病中心主任侯金林教授還強調了定期檢測乙肝病毒DNA水平的重要性。侯金林教授表示,治療期第24周的病毒DNA水平非常重要,根據臨床上應用的路線圖的概念,醫生可根據第24周的檢測結果來預測2年的療效,判斷治療是否成功,如需要,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避免病情惡化,減少耐藥發生。同時,也使患者有機會停藥,減輕患者對長期治療所帶來的經濟負擔的憂慮。在專家看來,隨著藥物選擇的豐富化和病毒監測策略的系統化,慢性乙肝患者的預後會變得更加理想。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