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診斷乙肝病毒“隱匿型”感染有新法

診斷乙肝病毒“隱匿型”感染有新法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病理科博士生導師蘇勤教授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c.h.施洛德教授等人攜手攻關,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在國際上首創了診斷乙型肝炎病毒“隱匿型”感染的新方法。該研究論文在著名的美國雜志《臨床癌症研究》2001年第7卷發表後引起各國專家學者的關注。

    這項研究創立了利用血清標本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轉錄體的新技術。

    這一技術不但能用於針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肝癌預防戰略,而且為診斷乙型肝炎病毒“隱匿型”感染提供了既敏感又可靠的方法,對於肝癌的早期預防以及輸血,器官移植供體的篩選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通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持續達6個月即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全球范圍內約6%是hbsag攜帶者,在我國hbsag攜帶率高達10%。一般來說,慢性乙型肝炎可發展成肝硬變和肝癌,全世界每年發現43.7萬例肝癌,其中約60%發生於hbsag攜帶者。在我國,約80%的肝癌患者為hbsag陽性,所以早期發現並控制hbv感染是預防肝癌發生的關鍵。過去一直是通過血中檢測到hbsag陽性才確診為hbv攜帶者。但也有一些病例,肝組織內有病毒序列存在,但血清學檢測呈hbsag陰性,醫學界把這種病例稱為hbv“隱匿型”感染。

    更重要的是,這種病例也能發展成肝硬變甚至肝癌。因此,世界上許多專家學者多年來一直在尋找能早期檢測出hbv“隱匿型”感染的可靠方法。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