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用具有疏通經脈、活血祛瘀的藥物組成方劑;以祛除瘀血或蓄血症候的一種治療方法,稱為活血祛瘀法。
瘀血證和蓄血證包括各種跌打外傷、瘀積腫塊、瘀血內停之肢體頑固性疼痛、經脈瘀阻之半身不遂、產後惡露瘀滯不行、月經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等。
活血祛瘀法可分為活血通絡、祛瘀止痛、排膿消腫等。
二、作用
活血祛瘀法具有疏通經脈,行氣活血,使血行通暢,蓄積消除,癌腫疏散,通絡止痛,排膿生肌等作用。
活血祛瘀法的藥理作用,經現代藥理研究已基本證實的主要有:
最主要的作用是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標:如調整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等作用,從而改善了血液循環,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環的障礙,從而恢復或改善了病變組織、器官等的血液供應,使這些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復。幾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藥都有這方面的作用。
其他的作用如:鎮痛,抗感染,抗炎,解熱,抑制結締組織的增生,促進增生性病變的軟化和吸收,抑制體內變異細胞的生長,抑制變態反應,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等。
前文已提到,通過對乙肝的病理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髒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的病理改變。這是由於病變後局部炎症性滲出、變態反應、紅細胞聚集、免疫細胞浸潤等反應,使患者血液的粘稠度升高,則血流瘀滯而出現微循環障礙,即出現了“脈絡瘀阻”的證候。解除或者改善局部的微循環障礙,使受損害的肝細胞得到修復,才能使肝病較快得到治愈。
三、適應證
乙肝兼有瘀血表現者。證見面色晦暗,身目發黃而暗滯,兩脅刺痛,痛處不移,大便色黑,脅下有微痕痞塊且隱痛不舒,皮膚有蛛紋絲縷(蜘蛛痣),舌質紫暗或有換斑,脈弦澀或細澀等。
四、常用藥物
(1)祛瘀止痛類:五靈脂、沒藥、乳香、鐵包金、穿破石、水蛭、田七、蒲黃、三稜、延胡索、莪術、凌霄花等。
(2)活血通經類:丹參、郁金、川芎、牛膝、當歸、益母草、透骨消、瓦楞子、澤蘭、紅梅消、排錢草、桃仁、紅花、牡丹皮、赤芍藥、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以上分類並沒有絕對界限,僅是功效有所側重而已。
(3)排膿消腫類:穿山甲、皂角刺等。
選用活血祛換藥的注意點:
(1)活血祛瘀藥藥性大多數是較溫燥的,而乙肝初、中期大多數是屬於實熱證者。所以若患者熱勢較明顯,應該選用藥性偏涼的活血祛瘀藥,如丹參、郁金、牡丹皮、赤芍藥、排錢草、穿破石等。
(2)若兼全身浮腫(如腎炎水腫),或腹脹滿有腹水(如肝硬化失代償期之腹水)者,可選用益母草、澤蘭等兼能利水消腫或行水消腫的活血祛瘀藥。
(3)兩脅刺痛較甚者,可選用五靈脂、丹參等止痛效果較明顯的活血祛瘀藥。
(4)胃脘疼痛,泛酸吐酸(如胃酸過多、胃潰瘍)者,可選用瓦楞子以兼制酸止痛,並應少用或不用牛膝、白芍藥等味酸之品。
(5)有黃疸見身目發黃者,可以選用透骨消、穿破石、鐵包金及虎杖等兼有退黃作用的活血祛瘀藥。
(6)三稜、莪術、凌霄花、水蛭等破血祛瘀之力較強,一般情況下應避免選用。若脅下有微瘕痞塊(如肝脾腫大),疼痛不舒,且體質尚較壯實者,可酌情用這些藥物以破瘀散結消腫,但應注意不可多用和久用。
(7)有瘀血表現,又有出血傾向或已出血者,症如肌膚發斑、衄血、吐血、便血等,可選用有止血作用的劉寄奴、三七、蒲黃、牡丹皮、赤芍藥等以活血祛瘀止血。
五、常用中成藥
1.復方丹參注射液
[藥物組成]丹參、降香提取物。
[有故成分]丹參酮、丹參素、原兒茶醛等。
[藥物含量]每1毫升注射液相當於生藥丹參1克,降香1克。
[藥理作用]
(1)降血漿粘度、減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
①降低血漿粘度、全血粘度,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阻止紅細胞聚集和粘附。
②減少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抑制血小板生成和釋放txa2和5-ht等縮血管物質。
③延長實驗動物血栓形成所需時間,縮短血栓長度,減輕血栓重量。
(2)抑制凝血,促進纖溶:
①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對凝血的三個階段均有抑制作用。
②激活纖溶酶原一纖溶系統,加速纖維蛋白裂解成為fdp,促進凝血塊的溶解。
(3)改善微循環:
①可促使發生障礙的微循環血流速度加快,毛細血管交叉網點數目增多,微血管內紅細胞流速流態恢復正常,具有顯著地改善微循環作用。
②解除微血管痙攣。
(4)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
①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尤其是明顯增大狹窄冠脈血流量。
②改善冠脈狹窄時左心室舒張功能,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對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無明顯影響。
(5)防護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輸損傷。
(6)抗菌消炎。
(7)保肝作用:對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並能促使壞死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抑制肝髒纖維組織增生。
[功能]血管擴張藥,有擴張血管與增進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即中醫所謂之活血、祛瘀、通絡等作用。
[主治]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炎、心肌梗塞、心衰、肺心病、高血壓心髒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腦血管疾病:腦動脈硬化症、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等。
其他疾病:肝炎、肝硬化、慢性腎衰、腎病綜合征、急性腎炎、肺炎、偏頭痛、美尼爾氏病、肩周炎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到作用]文獻報導復方丹參注射液有引起過敏反應、頭痛、頭暈、心悸、口干、腹脹等副作用。
[用法與用量]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靜脈淌注,每次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50—500毫升中滴注,每日1次。
[禁忌]對本類藥品有過敏反應,或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
[規格]2毫升/支;10毫升/支。
2.脈絡寧注射液
[藥物組成]玄參、牛膝等。
[藥理作用]經長期研究證明,本品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溶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等作用。臨床上治療周圍血管、腦血管閉塞性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功能]滋補肝腎、清熱養陰、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主治]適用於閉塞性周圍血管疾病,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形成、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周圍動脈栓塞腦血栓形成等一組疾病。也適用於乙肝兼有瘀血表現者。
[用法與用量]每次10。20毫升,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可連用10天左右,重症患者,可間隔5天後再用1周。
[規格]10毫升/支。
六、常用方劑
1.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藥物組成]延胡索3克炒五靈脂、川芎、牡丹皮、赤芍藥、台烏藥各6克甘草、當歸、桃仁、紅花各9克香附、積殼各4.5克
注:本方劑量不大,故重症者可酌情稍加大劑量c
[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乙肝見有瘀血表現者。證見面色暗滯或青紫,或身目發黃,兩脅刺痛,痛處固定,或皮膚有蛛紋絲縷、朱砂掌,或脅下有積塊,舌質暗有瘀斑,脈弦澀等。(體格檢查可見肝髒腫大和(或)脾髒腫大,肝區有叩擊痛,蜘蛛痣,肝掌等。)
原方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積塊,或是小兒痞塊,痛處不移,臥則腹墜者。
[方解]方中以炒五靈脂、牡丹皮、赤芍藥、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以台烏藥、香附、枳殼、延胡索等活血通絡、行氣止痛。
[加減]
(1)脾胃虧虛,納食減少,食後脹滿,可以去桃仁、當歸,加北
芪、白術等以益氣健脾,陳皮、砂仁等藥物以芳香化濕(因脾虛則濕困),理氣醒胃。
(2)若脅下有瘕塊,而患者體質尚較壯實者,可酌加三稜、莪術各3—8克,但應該間斷使用,不宜連續使用。
2.活血舒肝湯(作者經驗方)
[藥物組成]郁金10克丹參10克白芍10克雞骨草20克白背葉根20克鐵線草20克旱蓮草12克當歸10克枸杞子12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功效]活血祛瘀為主,佐以養肝疏肝,理氣止痛。
[主治]用於乙肝因肝郁血滯見有瘀血表現者。證見乙肝中後期出現面色暗滯,甚至青紫色,或身目發黃、兩脅刺痛、痛處固定,或皮膚有蛛紋絲縷、朱砂掌,或脅下有積塊,或腹大如鼓、舌質紫暗,或可見瘀斑、脈象弦澀等。體格檢查有的可見肝髒腫大(肝硬化則較少見肝髒腫大),或膽囊區觸痛(墨菲氏征陽性),或肝區有叩擊痛、脾髒腫大、蜘蛛痣、肝掌等體征。
[方解]方中以丹參、郁金、當歸、白背葉根、雞骨草、鐵線草活血祛瘀消腫,舒肝止痛,其中後三味均兼有清熱利濕退黃作用,白背葉根尚有降低轉氨酶和使腫大的肝脾縮小等作用;郁金兼行氣疏肝解郁。因本證型多見於乙肝後期,病程較長,體質多較虛弱,治療時應兼顧其正氣,故用當歸與旱蓮草、枸杞子、白芍補肝血,滋腎陰,而且以旱蓮草涼血止血之“文靜”,來制約本方中活血祛換藥之“躁動”;以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本方雖專為活血祛瘀、理氣止痛而設,但較巧妙地兼顧了養肝、疏肝、滋腎、健脾、利濕、遲黃等人體髒腑氣血陰陽多方面的作用,而且藥性多較平和溫柔,不燥不寒。
[加減]若有出血傾向或出血,如鼻衄、咳血、嘔血、大便黑、尿血、斑疹等症者,去當歸,並酌加止血藥:屬肺熱者加側柏葉;屬肝熱者加槐花;屬胃熱者加白茅根;屬大腸熱者加茵草根,等等。
以上介紹了用活血祛癌法及相應的方劑和藥物治療乙肝兼有瘀血證候的主要內容。運用活血祛癌法的注意點是:
(1)雖有瘀血表現,但有出血傾向或已有出血者慎用本法,或者選用兼能止血的活血祛瘀藥物,如三七、蒲黃、花蕊石、牡丹皮、赤芍藥等以祛瘀止血。
(2)本法不可久用。應間斷使用,不宜連續使用。
(3)使用活血祛瘀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定期檢查患者周圍血象中的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等項目,若發現血小板計數減少、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延長等,即應慎用或停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