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乙肝治療滋陰養肝法

乙肝治療滋陰養肝法

    一、定義

    選用具有補陰增液的藥物組成方劑,以治療肝陰不足病證的治療方法,稱為滋陰養肝法。

    二、作用

    滋陰養肝法具有生律養液,滋補真陰,潤燥降火,平肝潛陽等作用,從而能夠防止陰津損耗,預防傳變,調整人體陰陽、氣血和律液以扶正祛邪。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一些滋陰藥物對病原體有抑制作用,或對抗、中和其毒素,因而具有抗感染的作用。能調節機體對病原體感染所產生的反應,即有解熱、消炎等作用。調節毛細血管通透性,阻止微循環障礙,從而對預防和治療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有一定的作用。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機體應激反應能力。增強機體對有害因素的抵抗力,提高機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心作用。利尿作用。調節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細胞免疫,促進特異性體液免疫,如促進抗體生成,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有性激素樣的作用。一些滋陰養肝藥物含有蛋白質、膠質、葡萄糖、鹽類、粘液質、某些維生素、某些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因而具有補充人體的營養物質,促進機體損傷的修復等作用。

    三、適應證

    乙肝見有肝陰不足證候者。證見神疲乏力,頭痛頭脹,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視物欠清或夜盲,耳鳴按之可減,心煩不寐,手足麻木,甚至手足震顫,五心煩熱,兩脅脹悶,煩躁易怒,口燥咽干,舌嫩紅,無苔或薄黃苔,脈弦細數。

    肝腎同源,肝陰不足多先因為腎陰不足而來。素體腎陰不足,或治療乙肝時攻伐太過,津液耗竭,腎陰受損,腎水不能涵養肝木,則可出現肝陰不足之症候。肝主調節血液,並開竅於目,肝陰(血)不足,清竅失養,故有頭暈目眩,視物欠清或夜盲等症:水不制火,心火內擾,故心煩不寐,五心煩熱。手足麻木不仁,甚至手足震顫,脈弦細數等症狀,是肝陰不足,虛風內動的征象。肝陽上擾,故耳鳴,頭痛頭脹等。

    四、常用藥物

    枸杞子、桑椹子、女貞子、旱蓮草、冬蟲夏草、龜板、龜板膠、鱉甲、蕤仁、桑寄生、白芍藥、決明子、桑葉、菊花、夏枯草、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赤芍藥、牡丹皮等。

    以上所列藥物大多數的藥味為甘厚滋膩,藥性平或涼,大多數歸入肝、腎經。其中枸杞子、桑椹子滋補肝腎之中並長於補血養血、養肝明日:女貞子、旱蓮草、冬蟲夏草、龜板、鱉甲等滋陰功效較強,並善於退虛熱,其中龜板、鱉甲善於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此兩味藥物有抑制結締組織增生的作用,對治療肝硬化、脾腫大有一定療效:桑椹子滋養肝腎之中兼能養血補血、祛風濕、強筋骨:白芍藥善於平肝潛陽、清洩肝火、緩急止痛、養血斂陰。決明子、桑葉、菊花、夏枯草等善於清肝明日等等。

    選用滋陰養肝藥物應注意:

    (1)此類藥物大多數味甘厚滋膩,若兼脾胃虛弱者應慎用:

    (2)因這些藥物大多數為寒涼潤滑之品,故陽氣不足,證見形寒伯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表現者忌用。

    (3)甘潤滯膩之品易助濕釀痰,所以痰濕內盛者忌用。

    (4)有些藥物如冬蟲夏草等,因貨源稀少而價錢昂貴,完全可以用其他藥物代替,不要誤認為價錢越貴越好。

    五、常用中成藥

    1.杞菊地黃九(《醫級·雜病類方》)

    [藥物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英肉、茯苓、牡丹皮、淮山藥、澤瀉。

    [功能]養肝明目,補血滋腎。

    [主治]可用於乙肝屬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病證。證見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視物欠清或夜盲,耳鳴耳聾,手足麻木,甚至於足震顫,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兩脅脹問,煩躁易怒,口燥咽干,舌嫩紅,無苔或薄黃苔,脈弦細數等。

    [方解]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則肝陰不足。肝開竅丁目,主司全身筋骨,肝血不足,清竅失養,故有兩目視物欠清、干燥澀痛或夜盲等症;筋骨失養,所以見手足麻木不仁。虛風內動,所以見頭暈目眩,手足震顫,脈弦細數等症狀。肝陽上擾,故耳鳴耳聾。陰虛則火旺,故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等等。

    本方系六味地黃九加拘把子、菊花而成。方中熟地黃補血滋腎。山英肉養肝滋腎。淮山藥、茯苓益氣健脾,前者兼補脾陰,後者兼談滲清利脾濕。澤瀉清洩腎濕。牡丹皮清洩肝火。加枸杞子增強滋腎養肝補血之功,並養肝明目。菊花清肝明日。

    [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

    [劑型與規格]蜜九:每瓶60克。

    六、常用方劑

    1.一貫煎(魏柳州方。見《續名醫類案》卷十八)

    [藥物組成]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生地黃20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5克

    [功能]滋養肝腎,疏肝理氣。

    [主治]乙肝見有肝陰不足,肝氣不好,氣滯不運證候者。證見兩脅疼痛,胸悶脘痞,嘔吐酸水,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或疝氣瘕聚等:

    [方解]肝腎陰虛,肝失所養,肝氣郁結,故兩脅疼痛、胸問脘痞。肝氣犯胃,故嘔吐酸苦水:陰虛則火旺傷津,故口燥咽干、舌紅少律:肝血不足,故脈細弱或虛弦。

    方中重用生地黃為主藥,以滋養肝腎,養陰補血。配合北沙參、麥冬以養陰生律,枸杞子、當歸養血柔肝。少量川楝子以疏肝理氣。

    [加減]

    (1)氣郁化火,見口干苦燥、咽喉澀痛、舌紅、苔薄黃干燥等症者,加黃芩10克,天花粉12克。

    (2)陰虛骨蒸潮熱、盜汗(虛汗)者,加地骨皮12克,鱉甲15克:

    (3)兼邪熱未清,見發熱、煩躁、口渴欲飲者,加生石膏20克、蘆根20克。

    2.滋陰養肝湯(作者經驗方)

    [藥物組成]干地黃20克拘記子12克白芍藥10克山英肉12克丹參10克郁金10克鱉甲15克茯苓15克川厚樸10克炙甘草5克

    [主治]乙肝後期(恢復期)屬於肝腎陰虧,肝木失養證型者。證見精神疲倦,耳鳴耳聾,頭暈目眩,兩目干澀,或視物欠清,或雀盲,心煩不寐,手足麻木乏力,五心煩熱,或盜汗,或遺精,或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舌嫩紅,苔少,脈弦細數。

    [方解]乙肝後期,津液己傷,腎陰不足,肝木失養,則可出現以上證型。肝血不足,不能上養清竅,故有精神疲倦,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視物欠清或雀盲等症。陰血虧虛,不能滋養心神,所以心煩不寐;不能滋養筋骨肌肉,所以手足麻木乏力。肝陰不足,虛風內動,故有耳鳴耳聾,或手足震顫等症狀。五心煩熱,或盜汗,或遺精,或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舌嫩紅、苔少、脈弦細數等,均系肝陰不足,虛火內炎的表現。

    方中用質重味厚之熟地黃填補腎陰,滋養肝血。枸杞子輔助熟地黃滋補陰血並養肝明目。白芍藥養血舒肝柔肝之中善於收斂肝陰。山英肉滋養肝腎,並善於收斂腎陰。用丹參、郁金活血舒肝,清心安神。鱉甲滋陰潛陽,清虛熱、止虛汗。茯苓益氣健脾滲濕,兼以安神。炙甘草補中益氣兼調和諸藥。本方所使用的藥物,大多數為厚重滋膩之品,凝滯難運,故配合功專行氣化濕導滯之川厚樸,以助諸藥的運化。臨床實踐表明,本方對乙肝恢復期的善後調養,效果良好。對其他內科雜病、老年病、婦科病等屬於肝腎陰虛為主者,也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加減]

    (1)陰虛盜汗明顯者,加浮小麥15克、地骨皮15克。

    (2)大便秘結日久屬於血虧腸燥者,加當歸10克、桑椹子20克。

    (3)若素體脾胃虛弱者,則本方稍嫌滋膩凝滯,可加白術10克、砂仁6克(後下)以益氣健脾醒胃。

    本節介紹了滋養肝腎法在乙肝後期治療中的應用。使用本法的注意點是:

    (1)劑量不宜過大g因為乙肝後期邪熱雖去,正氣也已虛。故應緩劑耐心調理。

    (2)雖有肝腎陰虛表現,但濕邪未清者,暫不可應用本方。

    (3)素體痰濁壅盛,或經常大便稀溏者慎用本方。

    (4)若兼脾胃虛弱者,應酌情配伍益氣健脾、理氣消滯藥物。

    以上介紹了清熱利濕法、清熱解毒法、瀉熱通腑法等七種治療乙肝的常用方法以及相應的選方用藥原則。將這些治法分開單獨介紹,是為了敘述上的方便。在臨床實際上,這些治法常常不是單獨使用的。而是相互滲透、綜合應用的。只是在乙肝的不同階段,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情況等因素,有所側重某種或某幾種治法而已。

    一般說來,在乙肝初期,熱邪較盛,患者的正氣未衰。這時,祛邪為第一要義。邪氣不除,則保護正氣(扶正)就無從談起。所以乙肝初期的治療應以祛邪為主,清熱利濕法、清熱解毒法、瀉熱通腑法等祛邪的治療方法是必用無疑的,但要注意保護脾胃功能,才能保證以後的治療能夠順利進行。隨著邪正的消長情況,在乙肝的中期,其治療一般是祛邪與扶正並重,即在運用清熱利濕,或清熱解毒,或活血祛瘀等祛邪治法的同時,結合益氣健脾,或養陰生津,或養血柔肝,或滋養肝腎等治法。在乙肝的後期,治療就以扶正為主了。其中以滋養肝腎的方法用得最多,這是由於乙肝後期以肝腎陰虛最為多見。要特別注意的是,顧護胃氣,保護脾胃功能,應貫穿於乙肝治療的自始至終。另外,在乙肝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若能靈活配合活血祛瘀的方法,往往有更為滿意的療效。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七種治法以外,在乙肝的治療中還常用到清肝涼血、養陰生津、平肝熄風、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等治療方法。因限於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關於中藥湯劑的用法與用量,除了其用法或用量比較特殊,作者已作了特別說明之外,一般情況下為:

    (1)用水量:一般每劑藥用清水二碗到四碗半。用水量可根據每首方劑的藥味數量、各藥的用量、各藥的質地、將要掌握的火候等因素而定。一個簡單的測定方法:將浮在水面上的藥物往下壓,若水面超出藥物高度七公分左右(約成人小指的長度)即較為合適。應該指出,一般來說,煎煮中藥的用水量,並沒有十分精確的必要。

    (2)浸泡:煎煮之前用上述的清水量浸泡一小時左右(在冬季浸泡過夜更好),讓藥物充分吸透水份後才開始煎煮。這一道程序幾乎對所有中藥都很有必要,應該十分重視。因為在藥物干燥的情況下突然煎煮,則藥物表面的澱粉、蛋白質、膠質等物質受熱馬上凝固封住藥物的表面,水份便很難再進人藥物裡層,藥物的有效成分無法溶解出來,將較大程度影響藥效和療效。如果在緊急的情況下來不及浸泡較長時間,可以在藥物加水後,一邊攪拌一邊慢火加熱,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十分鐘左右)使藥物較充分地吸收水份,又不致於在藥物表面形成凝固物(因為在充分攪拌使藥物流動的情況下加熱)。然後才按照所需要的正常火候煎煮。

    (3)火候:根據不同情況掌握恰到好處的火候也至關重要。一般是根據下面幾個因素來確定火候的:

    ①藥物的質地:質地輕、薄者如葉類、花類較易逸出有效成分的藥物,火候應大些,即中火或武火,煎煮時間應短些。質地重、厚者如貝殼類、礦石類(生石膏、滑石除外)動物骨頭類以及部分根類如生熟地黃、玄參、黃精等藥物,火候應和緩些,即介於中火與文火之間,煎煮時間不妨適當長些。

    ②藥物的性味:一般其味較輕、清、淡、辛、芳香等,其性溫熱、散發、宣透、行走、上揚等藥物,火候應武猛些,煎煮的時間應短些。其味重、濁、苦、甘、酸、鹹等,其性寒涼、滋膩、留守不走、收斂、下沉等藥物,火候及煎煮時間則反之。

    ③藥物的功效(用途):具有(用於)發汗、解表、透疹、化濕、理氣、行水、益氣、溫陽、通絡、開竅等作用的藥物,煎煮的火候應相對大些,時間應短些。具有斂汗、止瀉、攝血、澀精、滋陰、增液(生津)、養血、固脫等作用的藥物,煎煮的火候應緩些,煎煮的時間應長些。

    (3)服藥時間(時機):傳統的看法,治療身體上半身疾患的,飯後服藥;治療下半身疾患者,飯前服藥。滋補藥物空腹或飯前服:益氣、溫陽等藥物上午服;滋陰、養血等藥物下午或晚上服。解表、清熱等藥物飯後服。對胃腸有不良刺激的藥物飯後服。健脾胃(開胃)或治療消化道疾患的藥物應飯前服等。其他還有如涼藥熱服,熱藥涼服等。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