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乙肝治療益氣健脾法

乙肝治療益氣健脾法

    一、定義

    選用由具有補氣作用的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以治療脾氣不足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稱為益氣健脾法。屬於“補法”中的一種治法。

    二、作用

    益氣健脾法具有補充元氣,健運脾胃,升清陽,固衛表,止虛汗,遲虛熱,解毒,托瘡,利水,生津,救脫等直接的扶正作用,尚有生血,攝血(止血),活血,祛濕,消腫,排膿,止渴等間接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益氣健脾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調節和增強機體多種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促進特異性體液免疫,增強細胞免疫,如促進抗體生成,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2)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對大腦皮層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夠抗疲勞,改善睡眠。

    (3)興奮垂體一腎上腺系統。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機體應激反應能力。增強機體對有害因素的抵抗力,提高機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

    (4)強心作用:增強正常心髒的收縮力,抗休克,抗心力衰竭。

    (5)有利尿、消除尿蛋白等作用。

    (6)有調整血壓作用。部分藥物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

    (7)有止汗作用。如調節發汗中樞功能、閉塞皮膚分泌孔等以抑制發汗過多。

    (8)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9)其他作用:降血糖、降血脂、類性激素樣作用,抗過敏作用等等。

    三、適應證

    可適用於乙肝屬於脾氣不足證型者。證見精神疲倦,身困乏力,頭暈,氣短懶言,自汗,納呆,兩脅隱痛,腸鳴腹脹,大便溏薄,面色萎黃或淡白,舌質淡胖,舌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濡細等。

    濕熱病邪是發生乙肝的主要病因。濕熱易困阻脾胃;乙肝遷延日久,或攻伐太過損傷脾陽等因素,均可導致脾氣不足,使脾胃運化失常,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四肢肌肉失養,所以身困乏力,中氣不足,則氣短懶言。髓海欠充,則精神疲倦。脾失健運,升清降濁失調,故納呆,腸鳴,腹脹。脾虛清濁不分,則大便溏薄。舌有齒印,舌苔薄白膩,脈濡細等,也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作者的導師、全國著名中醫專家劉仕昌教授治療乙肝,極其重視益氣健脾,認為益氣健脾、保護脾胃功能應貫穿於乙型肝炎的整個治療過程。因為在乙肝初期即常有濕困脾陽的表現,中、後期則常見脾胃受損、中氣不足的表現。脾土不固,肝木何存?所以,益氣健脾、保護脾胃功能,在乙肝的治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四、常用藥物

    人參(高麗參)、黨參、土黨參、太子參(孩兒參)、西洋參(花旗參)、甘草(生或炙)、黃芪(北芪)、土北芪(五指毛桃、五爪龍)、白術、大棗、淮山藥、千斤拔、饴糖(麥芽糖)、五味子、棉花根、牛大力、白扁豆、茯苓等。

    五、常用中成藥

    1.黃芪注射液

    [主要成分]黃芪(每1毫升相當於黃芪2克)。

    [藥理]具有顯著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肌細胞作用。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強造血系統功能。本品能保護肝髒、防止糖原減少,防止肝髒受肝炎病毒的損害。

    [功能]補益脾肺,益氣升陽。

    [主治]用於病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慢性支氣管炎等屬於中氣不足者。

    [用法與用量]肌肉注射:每次4毫升,每日1次。靜脈注射:每次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0毫升靜脈推注,每日1次。靜脈滴注:每次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50毫升靜脈滴注。

    [劑型與規格]注射劑:2毫升/支、10毫升/支。

    2.麗參注射液

    [主要成分]本品為韓國紅參提取物,內含10%原生藥。

    [功能]大補元氣。

    [主治]主要用於呼吸循環衰竭和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對體質衰弱,神經衰弱,性機能低下,慢性肝炎,糖尿病,癌症及癌症化療後等屬元氣不足者均有較好的療效。

    [用法與用量]靜脈注射:每次5-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0毫升靜脈推注,每日1次。靜脈滴注:每次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或生理鹽水注射液250毫升靜脈滴注。

    [劑型與規格]注射劑:5毫升/支。

    3.參苓白術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黨參、白茯苓、白術、生意仁、甘草、白扁豆、縮砂仁、淮山藥、桔梗、蓮子肉。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主治]乙肝屬於脾虛濕困者。證見身目發黃,其色不鮮明,身困乏力,胸悶脘痞,腹脹納呆,腸鳴腹脹,大便稀溏,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或素體脾氣不足者,兩脅脹滿或隱痛,舌淡,苔白膩,脈濡。

    在乙肝的治療過程中,若太過大苦大寒,多有可能使脾氣受損而逐漸演變為本證型。若素體脾氣不足的乙肝患者,則在乙肝初期也可見此證型。

    脾虛濕困,運化失司,故有納呆,大便稀溏,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舌淡,苔白膩,脈濡等症。神疲乏力等症既是濕困所致,也是中氣不足的表現。脾虛濕困,氣機升降出入受阻,故見兩脅脹滿或隱痛,胸悶脘痞,腹脹等症。

    [用法與用量]每次6—9克,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禁忌]忌生冷、油膩食物等。

    [劑型與規格]水丸:每袋重18克。

    六、常用方劑

    1.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藥物組成]黃芪15克(病甚、勞倦熱甚者10克)炙甘草3克當歸10克(酒焙干或曬干)白術10克人參10克陳皮6克升麻4克柴胡4克

    [功能]益氣升陽,健脾和胃。

    [主治]可用於乙肝見有脾氣不足、中氣下陷表現者。證見微熱頭痛,惡風自汗,動則氣促,四肢乏力,頭暈懶言,精神疲倦,面色萎黃,兩脅隱痛,不思飲食,大便溏薄,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濡細等。體格檢查或可見子宮下垂、胃下垂等。

    2.健脾養肝湯(作者經驗方)

    [藥物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白茯苓20克炙甘草5克丹參12克陳皮5克生意仁25克當歸10克枸杞子12克

    [功能]益氣健脾,補血養肝。

    [主治]乙肝中後朗見有脾胃氣虛,肝血不足表現者。證見面色欠華甚至萎黃,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兩脅隱痛,飲食乏味,食後腹脹,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等症。

    [方解]在治療過程中,若不注意顧護脾胃功能,則易導致乙肝患者在中後期出現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的病機變化,如飲食減少等消化吸收不良的表現,導致氣血化源不足。氣血不足,不能滋養清竅四肢,故有神疲乏力,面色欠華甚至萎黃,手足麻木,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氣血不足,心神失養,則見心悸失眠。脾胃氣虛,運化無權,所以飲食乏味,食後腹脹,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等,也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方中四君子(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

    黃芪與黨參配合,使補氣功效大為增強。當歸活血,並和枸杞子配合以滋養肝血。佐以丹參活血通經。陳皮和生意仁理氣祛濕,運脾和胃。全方合而有益氣、補血、健脾運脾、醒胃和胃、養肝、活血、理氣、祛濕等作用,滋補氣血、調和髒腑而不燥不膩不滯。

    [加減]本方劑專為乙肝中後期見有脾胃氣虛證候而設,即功專以扶正,幾乎未用祛邪之品。所以,使用時應隨證加減。

    (1)雖然正虛明顯,但邪熱也仍較盛者,即應配合祛邪之品以扶正祛邪並舉。例如:若兼身目發黃、小便黃赤、口苦、舌苔較厚或微黃膩等症者,應去當歸、白術,可加田基黃15克,金錢草15克。或者另用綿茵陳20—30克水煎當茶飲,每日2次。

    (2)若兼見腹瀉水樣便日久不愈、口淡不渴者,多為脾虛較甚,濕邪較盛,可去當歸、枸杞子,加蒼術12克。

    (3)若兼見形寒肢冷、嘔吐清水、完谷不化等脾胃虛寒表現者,可去生意仁,加干姜12克、肉桂末5克(沖服)。

    (4)若兼見痰涎壅盛清稀者,此多因為脾胃氣虛,水濕停滯,聚而成痰之象。可去構記子,加法半夏12克。

    (5)若脅痛較明顯,屬於瘀血阻絡者,加延胡索12克、雞骨草20克以加強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的作用。

    以上介紹了益氣健脾法及其相應方劑、藥物在乙肝治療中的運用。應用益氣健脾法的注意點是:

    (1)本法所用之品多為補氣藥,其性味大多數為甘膩滋滯之品,較難消化吸收,尤其是在脾胃虛弱的情況下使用,更有“虛不受補”之弊。所以,使用時一般要配合理氣藥以行氣健脾,或芳香化濕、醒胃運脾之品,如陳皮、法半夏、積殼、川厚樸、佛手、白蔻仁、白砂仁等以助補氣藥物的運化。

    (2)雖有脾胃氣虛之表現,但邪熱還較盛者,仍要以祛邪為主,或祛邪扶正並舉,不可單用本法治療。

    (3)肝陽上亢,甚至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本法,以免“火上加油”。

    (4)煎煮補氣藥物時,一般宜文火慢煎,服用時間最好為空腹時或飯前。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