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關於乙肝 >> 乙肝治療瀉熱通腑法

乙肝治療瀉熱通腑法

    一、定義

    瀉熱通腑法也稱為苦寒通下法,即選用苦寒清熱的藥物配合清熱攻下藥物,以攻逐裡實邪熱積滯的一種治療方法,即稱為瀉熱通腑法。

    二、作用

    瀉熱通腑法的作用主要有:通導大便、祛邪退熱、蕩滌積滯、保存律液、通瘀破結等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瀉熱通腑法的作用主要有下列幾點:

    (1)抗病原體作用和抗炎作用:如大黃對多種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物質滲出,限制炎性病灶的擴散。

    (3)排毒解毒作用:能增加大腸推進性蠕動而促進排便,使大腸內的腐敗積存物、毒素等排洩出體外,有利於抑制細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症的擴散,促進全身毒素的排洩,可減少大腸內腐敗物產生的毒素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例如,用通腑瀉下法治療後,可較快降低乙肝病人血液中的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和黃疸指數等的水

    平。

    (4)利膽作用:可促進膽汁分泌和膽汁的排洩,有利於乙肝患者的各種症狀和體征的好轉,有利於改善患者消化功能。尤其是對加快黃疸的消退,療效顯著。

    (5)增強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急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急危重疾病,大多有胃腸功能低下的表現,例如上腹悶滿,或脹痛、胃納呆、惡心嘔吐、大便秘結或者溏而不暢,舌苔厚濁膩等,通下後常常可以改善上述症狀。

    (6)利尿作用:有利於全身毒素、代謝廢物的排洩,有利於腎功能的恢復,恢復人體水和電解質的平衡。

    (7)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維持人體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

    (8)通過對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引起全身性反應,增強機體免疫力。

    (9)通過瀉下、利尿等作用,可以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恢復自身調節能力等。

    三、適應證

    (1)在乙肝病程中,凡見有大便秘結,甚至數天沒有大便,辨證屬於實熱證候者,如伴見高熱、身目發黃,並迅速加深,兩脅刺痛、腹脹滿甚至硬痛、咽喉燥痛、口干口苦、口氣臭穢、小便黃赤,甚則尿血、便血,或斑疹隱隱、煩躁狂亂或神昏諺語,或抽搐。舌質紅,舌苔厚而黃燥、脈弦數有力等症狀。均可以用瀉熱通腑法治療。

    (2)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者,此為大腸濕熱膠結,醫者切不可認為是腹瀉,錯誤地運用止瀉的方法治療,而應該“通因通用”,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這是濕熱已清的標志)為止。

    (3)乙肝初期,雖然沒有大便秘結或大便溏而粘滯不爽的表現,但是患者病勢較重,屬於實熱證,而且患者體質未虛者,也可以酌情用瀉熱通腑法治療,往往可以收到縮短病程,節省治療費用,提高療效的效果。

    四、常用藥物

    (1)瀉熱攻下藥:生大黃、芒硝、虎杖、番瀉葉等。

    (2)潤腸緩下藥:郁李仁、火麻仁、冬瓜仁、蜂蜜等。

    (3)增液通便藥:玄參、生地黃、麥冬、玉竹、生何首烏等。

    選用瀉熱通腑藥應注意:

    (1)乙肝有大便秘結表現,或乙肝初起,熱勢較高,病情較重,屬於實熱證候者,可選用清熱攻下藥。其中大黃、虎杖味苦性寒,兼有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等作用,見效快速而明顯,最為常用。但應中病即止,不可多用和久用。以免損傷正氣。

    (2)老年、兒童患者或體弱患者,選用瀉熱攻下藥時,要注意酌減用量。如果熱勢不高者,可用潤腸緩下藥。

    (3)陰虛體質,津液虧損患者,應選用養陰生律,增液通便類藥物。

    (4)年老或者體弱患者,中氣不足,排便無力,大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長,水分重吸收增加而干結者,可酌情配伍補氣藥物如北芪、黨參、白術等(後兩味尚有潤腸通便作用)。大劑量的白術(30克以上)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效果滿意。

    五、常用中成藥

    1.涼脯散

    [藥物組成]大黃、山栀子、黃芩、薄荷葉、芒硝、甘草、連翹。

    [功能]瀉熱通便。

    [主治]可用於乙肝屬實熱證者。證見發熱、身目發黃、煩躁不安、唇焦口渴、大便秘結、腹脹滿或疼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瘡,或咽痛,或有斑疹。舌邊紅、舌苔黃干燥、脈數等。

    [用法與用量]每次9-15克,加竹葉3克,水煎取汁,涼至溫度適宜時加蜂蜜適量,溫服。每日1次,病重者每日2次。

    [劑型與規格]煮散劑:每袋重15克。

    2.苁蓉通便口服液

    [藥物組成]肉苁蓉、何首烏、枳實、蜂蜜等。

    [功能]滋陰補腎、潤腸通便。

    [主治]孕婦生產後,中、老年人病後,乙肝患者兼有腸胃津液不足等虛性便秘和習慣性便秘。

    [用法與用量]直接飲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1次,臨睡前或清晨口服。

    [劑型與規格]藥汁劑:每支10毫升,每盒10支。

    六、常用方劑

    1.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炙甘草6克生大黃12克芒硝12克

    [用法]先用清水一碗半,中火煮甘草、大黃,煎至半碗,取汁去渣,加入芒硝,再文火稍為煮沸,1次溫服。

    [功效]瀉熱通便。

    [主治]乙肝兼有大便秘結以及其他一般實熱表現者。證見發熱、頭痛、身目發黃,其色較鮮明,兩脅灼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腹脹滿痛,或咽痛、口渴欲飲,或有斑疹。舌紅、舌苔黃干燥、脈數有力等。

    [方解]乙肝熱毒壅盛,上沖犯於清竅則頭痛。橫竄兩脅,則脅肋灼痛。熏蒸於肝膽,所以身目發黃,擾亂於神明,則煩躁不安。津液耗傷,故口干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熏灼於肺胃,所以g因痛、口苦口臭。熱毒熾盛,損傷脈絡,迫血妄行,則可見皮膚斑疹,各種出血等表現。舌紅、舌苔黃干燥、脈數有力等,也為熱毒亢盛的征象。

    本方較簡單,只有三味藥,僅針對屬實熱證之大便秘結而設。選用時一般要加味。若熱毒較明顯者,可加清熱解毒、清肝涼血之品,如虎杖、田基黃、龍膽草、丹參、郁金等。如兼津液不足,可加生地黃、玄參、麥冬,即成為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功效為滋陰攻下。

    2.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

    [藥物組成]玄參15克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生大黃10克芒硝3克當歸5克生甘草6克人參5克(另煎)海參兩條(洗)姜汁6匙

    [用法與用量]上方前七味藥用清水兩碗半,浸泡半小時左右後,中火煎取一碗,加入生姜汁和另炖而成的人參汁,分兩次溫服。海參可另外普通烹調後食用。

    原方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沖參汁五分,姜汁兩匙,頓服之。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後服。

    [功效]瀉熱通使為主,佐以益氣補血,滋陰增液。

    [主治1可適用於乙型肝炎見有大便秘結屬邪實正虛表現者。證見發熱,皖痞腹脹,大便秘結,神疲乏力,或自汗,氣短,心悸,口干咽燥,舌質嫩紅,舌苔薄黃干,脈沉細或沉澀等。

    [方解]此方為攻補兼施之劑。本方劑含有調胃承氣湯以瀉熱通便(緩下法),增液湯以滋陰增液,人參、當歸、海參以益氣補血,姜汁宣通氣機。

    3.枳實導滯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生大黃(酒洗)、擯榔、川厚樸、連翹各5克黃連2克木通3克枳實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功效]清熱化濕,導滯通下。

    [主治]適用於乙肝兼有大腸濕熱膠結表現者。證見身熱不揚、身目發黃、身重肢倦,胸悶脘痞、惡心欲嘔、口干不多飲、腹脹、納少、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舌紅、苔黃垢膩、脈濡數等。

    [方解]方中以大黃瀉熱通腑,川厚樸、積實、擯榔理氣化濕,山擅肉、六神曲消食導滯和中;黃連、連翹、紫草清熱解毒;木通清熱利濕,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此方每味藥的劑量均很少。這是因為本證系濕熱積滯膠結於胃腸道所致,難以一次攻下即能奏效,往往需要連續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劑量猛下,而應該以輕劑多次緩下,即所謂“輕法頻下”。

    [注意]本證大便溏與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治則治法截然不同,切不可混淆。兩證的鑒別點主要是:本證之大便溏必兼粘滯不爽,即大便雖溏但難以排出,難以排淨,且多兼有肛門灼熱感、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膩、脈數等熱象。脾胃虛寒證之大便溏則毫無粘滯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而遲等中陽虛衰表現。

    4.通腑瀉肝湯(作者經驗方)

    [藥物組成]大黃8克虎杖15克山栀子12克蒲公英12克丹參12克郁金12克玄參20克干地黃20克生甘草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

    [用法與用量]上方用清水三碗浸泡一小時左右後,中火煎取藥汁八分碗,待溫度適宜飲服時,加入蜂蜜二匙,攪勻溫服。藥渣用清水一碗半,中火煎取藥汁半碗,按上法加入蜂蜜糖一匙,攪勻溫服。每日一劑。根據病情,可連服3—7天。開始兩天大黃可後下,第三天以後可同煎。

    [功效]清熱解毒,通腑瀉肝。

    [主治]乙肝極盛期見熱毒亢盛表現者。證見身目發黃並迅速加深、口苫、口氣臭穢、厭油膩、惡心欲嘔、納呆、口渴欲飲、高熱、煩躁不安、胸腹脹滿、兩脅刺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燥、脈弦數等。體格檢查可有肝髒腫大、肝區叩擊痛等。實驗室檢查見谷草轉氨酶、谷內轉氨酶、黃疸指數等指標明顯升高。

    [方解]本證熱毒熾盛,濕熱熏蒸,突然出現黃疸並迅速加深。胸腹脹滿、兩脅刺痛、大便秘結等症,系熱毒壅盛,則氣機郁滯所致。熱毒熾盛於營血,迫血妄行,所以出現嘔血、便血、斑疹隱隱等各種出血表現。熱毒內陷心包,擾亂神明,故輕則躁擾不安,重則神昏諺語。舌繹為熱毒入營(血)之象。高熱、口渴欲飲、小便黃赤、舌紅、舌苔黃燥、脈弦數等,為氣分邪熱亢盛的表現。

    方中以大黃、虎杖瀉肝熱、通大便、解熱毒,兼活血祛瘀,為主藥。山栀子、蒲公英、玄參等以清肝解毒,兼散結消腫。丹參、郁金以涼肝活血祛瘀。干地黃、玄參等以清熱養陰生津。白術、茯苓、生甘草以健脾益氣,其中白術兼潤腸通便,茯苓兼利尿祛濕,生甘草兼清熱解毒並調和諸藥。各藥合用,功效較全面,具有瀉熱通腑,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散結消腫,利尿祛濕等祛邪的一面,又不失有保護脾胃功能、清熱養陰、顧護氣液等扶正的一面。經服用本方後,絕大多數患者的納呆、腹脹、兩脅刺痛、大便秘結等症狀能夠較快消失或好轉,黃疸可以迅速地消退,谷草轉氨酶等幾種轉氨酶很快下降。

    [加減]

    (1)乙肝極盛期,熱毒亢盛,而患者正氣未虛。治療時應及時抓住有利戰機,果斷重拳出擊,以截斷病情的發展。所以凡是乙肝極盛期見熱毒亢盛表現者,開始治療時,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不必拘泥於是否有大便秘結。但若大便秘結者,大黃可後下,大便不秘結者,大黃則不必後下。

    (2)老年、體弱、兒童、孕婦患者均應該酌情減少劑量。

    (3)若黃疸較明顯者,加田基黃20克、溪黃草20克另煎當茶飲。

    (4)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苔黃膩者,此為濕熱膠滯的表現,去生地黃、玄參,生大黃改為5克,虎杖改為10克,加生薏苡仁20克、川厚樸12克、枳實10克。

    (5)脅痛較明顯者,可加玄胡索12克、白芍藥12克。

    (6)乙肝後期,氣陰耗傷而導致腸燥便秘者,不可單純苦寒瀉下,應該攻補兼施,可配合北芪、麥冬、玉竹等。

    以上介紹了瀉熱通腑法及其相應方劑、藥物的使用方法。運用瀉熱通腑法應注意:

    (1)有本法的適應證,但同時兼有表證未解者,應先解除表邪,然後才用本法治療,以免表邪入裡。

    (2)攻下之品藥性多較猛烈,要嚴格控制用量,不可濫用。

    (3)不願意中止妊娠(經醫生同意,並在醫生監護和指導下)的孕婦乙肝患者,不用或慎用。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