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化驗檢查 >> 乙肝五項中各項的臨床意義?

乙肝五項中各項的臨床意義?

  人們一般通過乙肝兩對半的檢查來診斷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乙肝“兩對半”檢查(乙肝五項檢查)內容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體(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在醫學上簡稱乙型肝炎“兩對半”。做完乙肝五項的檢查之後,很多人一看到化驗單上有“+”號就開始緊張,以為自己得了乙肝。其實大可不必。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乙肝五項各指標的意義。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伴隨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標志。它可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後2~6個月,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8周時,可在血清中測到陽性結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轉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該指標可持續陽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一般簡稱表面抗體。當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後,刺激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人體免疫系統中的b淋巴細胞分泌出一種特異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體,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異地結合,然後在體內與人體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護人體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稱表面抗體為保護性抗體。有了表面抗體,證明人已產生了免疫力。人自然感染後或注射乙肝疫苗後,均可產生乙型肝炎表面抗體;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產生表面抗體。一般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以發生急性乙型肝炎,也可沒有症狀,絕大多數在3~6個月以後才出現表面抗體。檢查出抗-hbs陽性,疾病即已逐漸恢復。血液裡表面抗體能維持很長時間,直到老年期抗體水平才有所降低。若在嬰兒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往往不產生表面抗體,而持續攜帶表面抗原,有時經過若干年後出現抗-hbs,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慢慢轉陰了。所以,如查出抗-hbs陽性結果,就表示不會再感染乙型肝炎了。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一般通稱e抗原。它來源於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亞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後的產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當核心抗原裂解時,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於血清中,存在於血液循環中,若取血化驗就可查出來。核心抗原在病人血清中查不到,僅在肝細胞中才能查到。故查出e抗原,其意義就等於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復制活躍,並且傳染性較強。一般hbsag(+)的人,用比較敏感的固相放射免疫法檢查e抗原,可有61%的人hbsag(+)。而如果hbsag(+),其意義與在血中存在病毒顆粒,或在血中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或核心抗體igm相同。

  e抗體是乙型肝炎e抗體的簡稱(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出來的特異性抗體,這種特異的e抗體能夠和e抗原結合。當乙型肝炎病人由hbsag(+)轉變成抗-hbe(+ ),叫做血清轉換。抗-hbe(+)時,乙肝病毒在肝組織內的復制逐漸減少,由病毒復制活躍期轉變成不活躍期,肝組織的炎症也常由活動變成不活動,血中及肝組織內病毒顆粒均減少,所以傳染性也減少。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體不是保護性抗體,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有時雖然檢查出e抗體陽性,但肝細胞內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大量研究資料表明,e抗體出現陽性是病毒復制降低並且傳染減少的標志,這時病毒顆粒有可能已經很少,但並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

  核心抗體是乙型肝炎核心抗體的簡稱,可簡寫為抗-hbc。核心抗原雖然在血清中查不出來(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出特性抗體,即核心抗體,故檢測抗-hbc可以了解人體是否有過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說是否有過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抗-hbc是一項病毒感染的標志。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