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乙肝 >> 乙肝治療 >> 治乙肝:清利+化瘀+扶正

治乙肝:清利+化瘀+扶正

  在一次“慢性肝炎診治研討會”上,專家認為“采取中西藥聯合治療的方案,選擇持續抑制hbv復制,改善炎症狀況,阻止或逆轉肝硬化,是今後肝炎治療藥物的選擇標准。”筆者認為,中醫治療乙肝的現實,不但符合上述標准,而且還有所補充。現將中醫治療乙肝三法分述於後。

  清熱利濕,解毒為要

  濕熱稽留為hbv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濕熱長期潛伏,郁而化毒,因此清熱利濕解毒就成為治療乙肝的大法。濕與熱合,如油入面,毒邪內陷,盤根於氣分,浸淫於營血。急性期多見於黃疸型肝炎;慢性期可有腹脹、口苦、惡心、納呆、苔膩、脈滑等,伴見alt、igg升

  高,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治療時要分清濕熱孰重孰輕,大凡中虛者濕重於熱,中實者熱重於濕。若清熱太過則易傷脾陽,利濕太過則易傷胃陰。其難度如同抽絲剝繭,須認真選藥,細心取量。清熱解毒藥可選大黃、柴胡、虎杖、板藍根、山豆根、紫草、垂盆草、田基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利濕解毒藥可選茵陳、茯苓、豬苓、冬瓜皮、車前草、赤小豆、石見穿、半邊蓮、瞿麥、玉米須等。方劑選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甘露消毒丹、五味消毒飲等。熱甚動風可選紫雪散,神昏谵語可選安宮牛黃丸。

  活血化瘀,貫穿全程

  許多臨床資料表明,血瘀是乙肝的主要病機之一。因此活血化瘀應當貫穿於乙肝治療的全過程。即使病變初期,病在氣分,少量應用活血藥也可起到舒肝達絡,預防病毒深入營血的作用。乙肝的血瘀證可見面色晦青、朱砂掌、蟹爪紋、肝腫大、脅下痛、舌紫或舌下靜脈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