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心理社會醫學指導肝病治療

心理社會醫學指導肝病治療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自1977年由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正式提出。這種模式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對傳統模式的超越

  生物醫學模式是傳統的醫學模式,重點是對某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不太重視與疾病有關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逐漸認識到除了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是決定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對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能夠更好的指導臨床。

  我們在臨床中可發現同是乙肝病毒感染,但病情的發展、轉歸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很大的一部分病人,不用治療,終生只是一個乙肝攜帶者,但有的病人則發展到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這單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不能很好的解釋。

心理社會醫學指導肝病治療

  我們在診療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同樣的病情,用同樣的藥物,性格好的病人恢復快,性格不好的病人常常病性重,恢復慢。同樣的疾病,家屬照顧好的病人比照顧一般的病人恢復快。許多肝癌的病人多有心理、社會因素的不良因素的刺激。

  乙肝治療是個整體

  醫學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現在抗病毒治療成為乙肝治療的主要方式,為廣大肝病醫師所認可,越來越多的患者從中受益。大大的改善了肝病的預後。

  但在抗病毒治療的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只把目光集中到乙肝病毒上,只關注乙肝病毒的轉陰。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因為我們治療的是乙肝病毒感染的病人,不只是乙肝病毒。我們要關注病人的心理,家庭情況,甚至社會關系等。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乙肝病人還有許多的偏見,我們也常常可以聽到招工因查出乙肝“大三陽”而不錄用的報到。甚至乙肝病人的家屬對此也不能正確的認識,在家中對病人進行隔離。社會的歧視,家庭的不和諧,在乙肝病人心理就會形成巨大的壓力,這是就是用再好的藥物,也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所以我們在肝病的治療中要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指導,除了正規的藥物治療外,還要重視心理治療,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重視肝病科普知識的宣傳,讓家庭乃至社會對肝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為我們的病人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氛圍。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