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聯合國為世界肝炎日制定的主題是:重新思考。世界肝炎日前後,全國肝病專家都在廣拓思路,回顧和展望乙肝的治療。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省傳染病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姬廣森說,無論罹患什麼疾病,治愈都是患者希望達到的最理想目標,慢性乙肝患者也有同樣的渴望。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侵入機體引起的進展性疾病,如不對乙肝病毒進行控制,疾病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正是由於慢性乙肝的長期危害和嚴重後果,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期望能夠達到乙肝病毒被徹底清除、表面抗原實現血清學轉換、肝功能恢復正常的徹底治愈狀態。然而,由於疾病的特殊性,現階段幾乎無法實現治愈乙肝的理想目標。
2010版《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總體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乙肝病毒,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減少肝髒失代償、肝硬化、肝細胞癌及其並發症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簡而言之,乙肝治療的總體目標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幾率。
要實現降低肝癌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治療總體目標,就必須理解及准確把握抗病毒治療的關鍵點——e抗原血清學轉換。e抗原於1972年被瑞典的兩位科學家發現,它來源於乙肝病毒的核心,e抗原呈陽性即通常所說的“大三陽”,標志著乙肝病毒復制活躍,並且往往傳染性較強。在中國,大約60%的初治慢性乙肝患者是e抗原陽性,即“大三陽”患者。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老百姓常說的實現由“大三陽”(e抗原陽性)轉變為“小三陽”(e抗原陰性,e抗體陽性),這是慢性乙肝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臨床節點。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意味著疾病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實現持續低水平的病毒復制、纖維化進程的停止或逆轉、降低肝癌肝硬化的發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實現,是實現表面抗原血清學轉換這一臨床治愈的必要條件,同時,e抗原血清學轉換也是抗病毒治療的停藥指征之一。
2010年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的文章顯示,40歲前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患者,肝硬化的年發生率小於1%;40歲後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患者,肝硬化的年發生率為4.2%,顯著高於40歲以前發生轉換的患者。
目前,臨床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有八成在使用核苷類似物藥物。上市的核苷類似物有五種,都可以使用,其中,又以替比夫定(素比伏)具有較高的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無論是使用哪一種抗病毒藥物治療,這都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要輕信一兩個月就能使e抗原轉陰的宣傳,須遵醫囑定期調整治療方案,才可能最終達到臨床治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