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上說,草木在春天是帶著酸味的。古人真的很有意思,對自然界的萬物都是體察入微的,不似我們這般馬虎。不信的話看一看那滿山的青杏,那酸溜溜的蘋果就可以知道了。雅興來了,還可以隨手在野地裡拔起一棵鴨舌草嘗嘗,那酸澀的味道包圍著舌頭,也包圍著整個春天。
春天要“省酸增甘”
《黃帝內經》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意思是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促進草木生長,木氣能產生酸味,酸味能滋養肝髒。所以中醫養生之道上關於中醫上有“酸入肝”之說。但歷代養生學家卻警告我們要“省酸增甘”,為什麼養肝的大好時節卻偏偏不能食酸了呢?
如果說春天髒腑中哪個是“明星”的話,自然非肝髒莫屬了。此時的肝髒得天時之利,肝氣是最旺盛的。哪怕是年老體弱的老人,肝陽此刻也最為旺盛。如果你這個時候再吃酸,就相當於“火上澆油”了。肝為木,克脾土。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冬天胃口總會很好,但一到春天,就吃不下東西了。這是因為冬天陽氣是封存於體內的,體內的陽氣旺盛,消化能力自然就好,所以冬天經常會感到餓。春天體內陽氣升發,氣血都是往外走的,裡面的氣血就會相對不足,脾胃的消化能力就會相應減弱,吃的東西就會少。
如果這個時候你再吃一些酸味食品,那麼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體內的平衡就會被打破。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弱了,氣血生化無力,人就會得病。明代高濂就在他的《遵生八箋》中提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減酸是為了緩和肝的“殺伐”之氣。而甘是脾的本味。小孩子普遍愛吃甜食,就是因為脾胃虛弱的原因。適當多吃點甘味食物就相當於給脾增兵,使它免受肝氣的侵犯。但你也不必因此對酸味食物“拒之千裡”,這裡的“省”是“少”的意思而並非“省略”,所以只要做到少吃就好,而並非完全絕緣。
五谷為甘,可養脾胃
何謂“甘”呢?如果你認為甘味食物就是味道有些甜那就錯了。味道還是其次,5款淡斑養顏的食療方關鍵是對脾胃一定要有補益作用。中醫認為,只要沒有成酸苦辣等其他味道的食物都屬於甘味。比如五谷雜糧,大部分都屬於甘味。五谷大部分都是種子,生命力是最旺盛的,因此自古以來被當做中華民族的養生之食。《黃帝內經》有“食歲谷”之說,意思是說要吃時令食物。我們知道農村孩子的營養一般都不如城市的孩子豐富,但體質卻比城市孩子強壯,就是因為他們一年四季都吃當年的新糧,而這些都是植物的種子,有延續生命的能力,所以就算營養沒有城市孩子好身體也很強壯。有了土壤才能有植物,也才能有種子;種子也只有灑在地裡才能生長。而脾為土,再播下生命力極其旺盛的種子,自然就會獲得豐收了。
五谷之中,又以小米的功效最好。大家應該都知道“社稷”這個詞,我們用它來指國家。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其實“社”代表的是土神,而“稷”代表的是谷神。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社會,五谷豐登無疑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礎,所以古代的君王每年都會祭拜土神“社”和谷神“稷”,社稷後來也便成為國家的代指。《說文解字》對“稷”的解釋是:“稷,窬也。五谷之長。”
古人認為“稷”就是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米。他們認為五谷中以小米的營養為最高,因此便用它來供奉上天。婦女在生下小孩之後氣血會很虛,這時有經驗的長輩就會給她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她的身體很快就能調養過來,就是因為小米對脾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脾胃又可生化氣血,氣血足了,身體自然就好。而現代人往往大魚大肉,各種營養品統統派上陣,但效果卻未必好。
我就曾經見過一位產婦剛生產完不久,家人就給她喝濃湯進補,結果卻導致腸胃脹氣,還影響到母乳的分泌。這時一碗小米粥反而是最安全的。清朝名醫王士雄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跡。”意思是說窮人家的患者生病後身體虛弱,但又買不起人參,於是就用米湯代參湯來服用,每次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米湯有“代參湯”的美譽。
《紅樓夢》中對此也有記載。第25回講到寶玉和鳳姐受人陷害,奄奄一息,後來得到僧道二人搭救。二人醒來後賈母等人叫僕人熬了米湯給他們服下,二人方才無事,小米粥的補益功效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每次熬完小米粥之後上面都會出現一層厚厚的粥油。有些人習慣把它扔掉,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為它滋陰的效果是最好的。
你可能會說,小米粥雖好,可我也不能頓頓喝吧。當然。如果你想換個花樣也可以,我再教你一個辦法,那就“吃芽”。吃什麼芽呢?就是五谷的芽。有句話叫作:春日食春芽。
生活中我們最常吃的應該就是綠豆芽和黃豆芽了,其實紅豆、芝麻、向日葵、大麥、荞麥等均可做成芽菜食用。且芽菜的生長期短,一般只需一到兩周,而且不需要施肥,只要給點水就可生長,絕對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不過大多數人可能還不知道芽菜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先將要發芽的種子洗好,然後放入水中浸4~8小時(體積越小的種子浸水的時間越短)後將水分濾去,再在上面加蓋一層透氣性較好的濕布,放在陰暗通風的地方(種子在黑暗中發芽又快又嫩滑)。每日早晚兩次加水倒水,大約一周左右,芽菜便生好了。這時拿來食用,脆生生的特別好吃。亞硝酸鹽是什麼?不妨參考一下。
“時令菜”合乎陰陽可多食
我們在飲食上除了做到“省酸多甘”外,還有一條原則也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多吃時令菜。孔子有句話,叫做“不時,不食”,也就是說,不是這個季節的食物就不要吃。為什麼這麼講呢?食物講究“氣”和“味”,“氣”指四氣,即寒、熱、溫、涼。
“味”指五味,即辛、甘、苦、酸、成。時令菜又叫“運氣菜”,是指它應運而生,得到天地之氣的滋養,這樣的菜含的氣味才夠。現在人們圖新鮮往往會買一些反季節蔬菜,偶爾吃一兩次沒有關系,如果經常吃就不好了。因為這些蔬菜違反了天地間的陰陽規律,以致寒熱不調、氣味混亂,常吃對人體是沒有好處的。其實春天的果蔬本就豐富,完全沒有必要再去買一些價格昂貴的反季節蔬菜,費力不討好。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其實養生也並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只要跟著天地走就行。凡事隨其自然而不是違背自然,隨著天地陰陽走,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養生就是生活的一些瑣事,萬可不必想象得多麼的高深。但順其自然,不違背自然規律跟著陰陽走,相信健康找上你,疾病也會遠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