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細胞癌(HCC)的重要病因。我國香港中文大學學者王(Wong)等構建了一種評分系統,10年隨訪顯示其可准確預測HBV攜帶者的HCC發病危險。相關論文2010年3月1日在線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志》(J Clin Oncol)。
Wong等先納入1005例HBV攜帶者組成測試系列,經多變量分析發現,年齡、白蛋白、膽紅素、HBV DNA及超聲示肝硬化為HCC的獨立預測因素。據此,研究者建立了一個0~44.5分的預測評分系統並發現,以5分和20分為切點進行HCC危險分層最為准確:5分以下為低危、20分以上為高危,其余為中危(表1)。
此後,研究者在424例HBV攜帶者中進行了驗證。根據上述切點,有97例(70.0%)、63例(14.9%)、64例(15.1%)受試者分別屬於低危、中危、高危。中位隨訪10.53年顯示,三組分別有8例(2.7%)、20例(31.8%)、17例(26.6%)受試者罹患HCC(P<0.001),三組5年和10年無HCC生存率分別為98.3%和97.1%、90.5%和71.0%、78.9%和67.7%。以5分為切點預測10年HCC發生危險的總體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81.0%、75.7%,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26.8%和97.3%。(蕭野)
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的聲音
張小邊
■研究者說
作為研究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威爾士親王醫院陳力元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論壇報》:采用該評分系統區分後,對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該如何干預?
陳力元:我們建議對低危人群予以觀察,每1~3年重新評分。對中高危人群應每6個月監測HCC,並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
《論壇報》:你們的評分系統有何優點?
陳力元:我們的數據來自大規模縱向隊列,並在另一個獨立的縱向隊列中進行了驗證,比其他沒有驗證或僅用統計學方法驗證的系統更加可靠。我們的系統使用起來也很簡單,因為只采用簡單的臨床和實驗室指標,這些指標在大多數醫院都能檢測,而且也不涉及復雜的數學計算。
《論壇報》:將來該系統如何進一步提高准確性?
陳力元:我們相信其他地區也可以對該系統進行驗證,因為不同的HBV基因型分布或傳播模式可能會影響最終的臨床轉歸。中國內地臨床中心可以很容易地驗證該系統,如果有需要,我們會非常高興和他們合作。
■同行評論
上海南京軍區肝病臨床研究中心倪鎏達、陳成偉:目前我國肝癌的一級預防,即乙肝疫苗接種和抗病毒治療已取得很大成績。二級預防,即對於有活動性肝病、老年或有HCC家族史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定期監測,也已廣泛規范地開展起來。但是,監測目標人群的確立尚無公認標准,而我國香港學者的研究能使目標人群進一步集中,有效節約醫療資源,值得內地同行借鑒。不過,對於有些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探討,如年齡和白蛋白分值尚須進一步細化,家族史、HBV攜帶時間等因素是否應納入,低、中、高危人群的分值確定也需更大樣本支持。此外,觸發肝癌發生的原因很復雜,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在臨床診治工作中也應予以重視。
中國台北榮民總醫院霍德義:眾所周知,慢性HBV感染者HCC發病危險增高。但是,目前還沒有易於使用的HCC預測模型。中國香港學者的研究不僅證實了早先的“肝硬化和病毒負荷與HCC形成密切相關”研究結果,同時還提出了更加精確而又簡易的預測方法,可在臨床診療中予以應用。這對於HBV攜帶者很有意義,尤其是在作為乙肝高發地區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