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的歷史
在發現HEV之前的許多年,流行病學已經發現諸多跡象懷疑存在一種新的、經由腸道傳播的肝炎病毒。Khuroo早在1980年克什米爾山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爆發時期就首先懷疑存在一種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NANBH)。幾個月後,Wong等人報告了儲存血清的回顧性血清學試驗的結果。這些血清早在1955-1956年新德裡普遍爆發NANBH傳染病時,作為飲用水糞便污染的結果被儲存起來。當時超過29000人被感染,其中2.3%的人群居住在受影響區域。該傳染病在大約2周後到達頂峰,在第7周開始減弱。HEV感染發病率以青壯年人群為最高。該肝炎的特殊之處在於其簡短的前驅症狀周期以及孕婦人群中很高的爆發性肝功能衰竭的發生頻率和死亡率。“腸道傳播NANBH病毒”這個名字是杜撰的。
有趣的是,HEV和軍方的聯系源遠流長,它在20世紀80年代蘇聯占領阿富汗時首先被發現,之後不明緣由地在一所軍營內爆發。在該新病毒首次被發現之後的近10年間,Reyes等人從實驗感染動物的膽汁獲取物中分離出一個補充性DNA,代表引起腸道傳播的NANBH病毒基因組的一部分。他們還在一些地區在不同時間點獲取的臨床標本中鑒別出類似的基因組序列。隨後在1991年,該病毒的全基因組被進行了克隆和測序。
戊型肝炎病毒及其地理分布
1、分類學、形態學以及基因組織
HEV屬於戊型肝炎病毒屬,是戊型肝炎病毒科的唯一成分。該科包含哺乳類人感染、家豬感染、野豬感染、鹿感染以及嚙齒類感染HEV。而且還包括鳥類和割喉鳟病毒,代表潛在獨立的病毒屬。
HEV是一種7.2kb單股RNA非被膜病毒,直徑在27-34nm之間。該病毒的基因組包括三種開放讀碼框架(ORF)(圖1)。ORF1編碼1中包含功能性基序和與其它正股病毒類似域的蛋白質。ORF2負責病毒粒子組合以及與目標細胞或免疫原性的交互。ORF3編碼是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具有114種涉及病毒粒子發生和釋放的氨基酸。該HEV的基因組還包括具有在相同病毒的隔離群之間多重替換的顯著高變區,但其功能目前未知。
雖然僅對單獨的血清型進行了描繪,但是有些作者已經報告了不同HEV隔離群之間重大的遺傳多樣性。最近的研究已經提出幾種不同的HEV分類,將其分為不同基因型和子類型。根據大多數公認的分類,基於核酸序列同源性HEV共有四種基因型,命名為1、2、3和4(分別為Gt1、Gt2、Gt3和Gt4),和基因組序列相似性大於90%的24種子類型。
2、流行病學
血清學和分子學研究已經研究出HEV的全球分布(圖2)。據估計全球20億人已經感染了HEV,其中1400萬人出現了明顯的症狀,每年造成30萬人死亡。
每個HEV基因型均具有獨特的地理分布。Gt1已經從人類傳染病案例中分離出來,在亞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戊型肝炎呈零星分布狀況,但在這些分布區域發病率很高,有可能由旅行者將該疾病由疾病高發區帶到疾病的低發區。Gt2型在墨西哥大規模爆發後被報告,隨後西非的住院患者中也出現了該類型(尼日利亞和乍得)。Gt3在美國本地後天患有戊型肝炎的一些罕見病人中被鑒別出來,並在歐洲的幾個發達國家(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奧地利,希臘和意大利)以及日本、新西蘭、中國和北美發生後被上報。Gt4在中國、台灣、日本和越南的急性肝炎散發病例中被發現。Gt1和Gt2僅感染人類,但是Gt3和Gt4同時感染其他動物,尤其是豬,並具有不同的傳播途徑。
根據HEV抗體的盛行率,能夠對HEV地方病、高發地方病和非地方病國家進行區分。盡管戊型肝炎的真實影響力尚未可知,但是在大多數的病例中它具有疾病自限性並發生在世界上不具備血清學試驗條件的國家,它的流行病學特征在地方病國家和非地方病國家大相徑庭。
在位於熱帶和亞熱帶發展中國家中(地方病和高發地方病),戊型肝炎具有共同的流行病學特征,也就是說兼具偶發性和流行病的特點。它的Gt1型(Gt2是墨西哥和非洲發病案例的元凶)能夠感染大部分的人口。中國、印度、索馬裡和烏干達也曾發生過大規模爆發,成千上萬的人口被感染。這些地區的承認抗HEV抗體存在率為30%-80%。盡管我們相信每個HEV基因型具有獨特的地理分布(圖2),但是觀測到了意外狀況。
近期發達國家(非地方病區域)(歐洲、大洋洲、日本和北美洲)的本地後天案例的研究發現已經改變了我們對HEV感染的理解。大多數診斷出的感染緣於這些受感染的個體曾經到過地方病區域。但是發達國家也上報了與本地病毒傳播相關的零星戊型肝炎病例。Gt3和Gt4是本地零星案例的元凶,這些案例多出現在非地方性疾病區域的國家。非地方性疾病區域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和歐洲諸國中,HEV血清陽性率通常很低,介於0%-7%之間。但是近期的數據顯示這個比率增長了近4倍。因此,在這些國家中,證明普通人群真實HEV血清陽性率的額外研究是必要的。
3、傳播途徑
戊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至今仍是戊型肝炎研究具有爭議的方面,以為它的傳播途徑隨著地理分布的改變而大不相同。幾年以前已經確定糞便-口腔接觸傳播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傳播途徑。另一方面,在發達國家戊型肝炎感染的傳播途徑至今尚不明了。
糞便-口腔接觸傳播是地方病國家的主要傳播途徑,在這些國家中,衛生狀況堪憂,食物和飲用水受到污染,這是戊型肝炎Gt1和Gt2傳播到人體的主要途徑。
在發達國家中,戊型肝炎被視為動物傳染病而且豬是主要的受害者。在豬類以及屠宰場工人、獸醫和農夫身上觀測到高盛行率的HEV抗體。食源性疾病通過受感染的動物肉類的消費進行傳播(已經確認的如未烹熟的豬肝),在西方國家,食物鏈是主要的感染源。
人對人的傳播並不普遍(0.7%-2.2%)。有證據上報在烏干達本地大規模HEV爆發中,存在人對人傳播,Khurhoo等人也記錄了近距離接觸受感染患者發生了病毒傳播的現象。
血友病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的醫院內和非腸道傳播也已被上報。HEV的經胎盤垂直傳播在懷孕的晚期妊娠階段也有發現,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地方病國家,具有很高的圍產兒死亡率。盡管性接觸傳播並不常見,但是與普通人群相比同性戀男性顯示出更高的HEV抗體盛行率(20%),而且HEV的性接觸傳播途徑是否存在尚存在爭議。
多種器官移植受體也上報了感染案例,如腎髒、肝髒、心髒、骨髓以及肺移植的受體。在器官移植受體中,HEV IgG的盛行率為11.6%,基因組病毒RNA的盛行率為2%。但是,大多數攜帶戊型肝炎的患者無法被檢出,尤其是發達國家。因此有可能存在未知的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