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急性肝昏迷的原因主要是濕熱結痰,痰熱蘊毒,毒火攻心以致內蘊,由於毒熱勢急,迅速耗灼氣陰,因此,開始多屬實熱,但很快出現正虛之象。臨床上可分為痰熱偏盛和痰濕偏盛兩類。
慢性肝昏迷多因久病體虛,氣血不足,陰陽俱損,肝陰不足,血不養肝,虛風內動;另外,濕毒熱邪潛伏血分,進一步發展能鼓動虛風,邪正交爭,以致時而意識昏蒙、煩躁易怒、視物不清、頭暈健忘、疲乏嗜臥等,且多由憂郁或過勞而致痰迷竅團、神志昏迷等。 發生肝昏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時會發生食道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使門靜脈血流減少,肝髒明顯缺氧,則肝損加重;另一方面,血液流到腸道被細菌分解後又產生大量的氨,進入血中發生氨中毒。 2、利尿劑的應用 肝硬化腹水病人常用利尿劑,雙氫克尿塞的應用可導致低鉀或低鉀性鹼中毒,結果會增加腎靜脈的含氨量,使血氨增加;另外,大劑量的利尿劑利尿,使病人血容量猛減,相對提高了血氨的濃度,這也是誘發肝昏迷的因素。 3、鎮靜劑與麻醉劑的應用 這類藥物直接對肝、腦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腦組織缺氧。 4、大量放腹水 可導致電解質嚴重紊亂,蛋白質大量丟失,或因穿刺放腹水後腹腔內壓驟減,門靜脈瘀血,肝內缺氧而加重肝損害。 5、攝入蛋白質食物過多 大量蛋類、肉類、乳制品等在腸內經細菌分解產生氨,進入血中使血氨升高。因為蛋白質需在肝內代謝,蛋白質攝入過多,必然加重肝髒損害,造成損傷。 6、感染 肝硬化合並腹膜炎、敗血症、肺炎等疾病,可加重肝損傷,也因細菌感染,使組織分泌增強,導致氨大量增加,或因微生物毒性作用於肝髒,加重肝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