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肝癌 >> 肝癌治療 >> 肝癌介入治療方法介紹

肝癌介入治療方法介紹

  肝癌早期症狀隱匿,許多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實踐證明,選擇適當的介入治療方法,可減輕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痛苦,延長他們的生命,部分患者經治療後可行Ⅱ期手術切除,小肝癌患者可獲臨床治愈。

  由於肝癌早期症狀隱匿,患者就診時大多屬中晚期,加之多數患者合並肝硬化,故手術切除率較低,因此大多數患者只能接受不開刀的非手術治療。在目前非手術療法中,介入治療是應用最普遍的方法,常用者有經血管途徑(如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和經皮肝穿刺途徑(如超聲波引導下注射無水酒精)治療。實踐證明,選擇適當的介入治療方法可延長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命,減輕其痛苦,部分患者經治療後可行Ⅱ期手術切除,小肝癌患者可獲臨床治愈。

  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在高分辨率X線影像引導下,局部麻醉後從外周動脈(通常為大腿根部)插入直徑約1.5毫米的微細導管至肝髒腫瘤供養動脈,直接注入抗腫瘤藥物(通常是抗癌劑與碘油進行混合-乳化),然後堵塞腫瘤的血管,使腫瘤遭受化學毒性和缺血/缺氧雙重打擊。這種治療方法對正常組織影響很小。另外,術後抗癌藥物經肝髒緩慢釋放至體循環血液,具有持續低劑量化療效應。術後局部無創口,一般6~8小時可下床活動。此法適用於不適合手術、血液供應較豐富的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另外,由於“碘油-抗癌藥物乳劑”對肝癌有特殊“親和”作用(即只沉積於肝癌組織)和高吸收X線特性,術後3~4周做CT掃描有利於評價療效和發現微小病灶。一般經2~3次治療後,多數病灶可獲得控制,病變范圍廣泛者需要重復多次,兩次治療的間隔視肝功能情況而定,以5~6周為宜。

  經皮肝穿刺腫瘤原位滅活

  用直徑1~1.5毫米左右的特制穿刺針直接經皮膚穿刺至肝髒病灶區,引導穿刺的方法有CT、磁共振、超聲波等,以超聲波引導最普遍,麻醉視患者情況可用全麻或局部麻醉。具體治療方法有:

  ⑴注入滅活腫瘤的物質:如將無水酒精注入腫瘤組織內,直接殺滅癌瘤,適用於腫瘤直徑≤3厘米者,對於非均質性腫瘤、纖維豐富和存在粗大分隔的腫瘤療效不佳(酒精在這類組織內滲透不均勻);也可將50%醋酸直接注入瘤組織,其滲透性和細胞毒性優於無水酒精。在同等劑量下,醋酸的局部組織壞死效應是無水酒精的3倍。

  ⑵向腫瘤內導入熱能:在活體狀態下,為了使腫瘤細胞死亡,應使瘤組織內的溫度達到50~100℃、持續時間≥10分鐘。目前臨床應用產生熱能的技術有射頻、微波、激光和高強度聚焦超聲波等,產生熱能的機理各異,以前兩項應用最普遍,療效也最肯定。以微波和射頻為例,高熱能量通常首先集中在穿刺針端的周圍,通過鄰近組織的熱能傳輸使深部組織產生凝固性壞死。

  ⑶經皮穿刺冷凍治療:目前臨床經驗尚不多。

  單發病灶、直徑≤3厘米者是經皮肝穿刺治療的最佳適應症;病灶直徑≤3厘米、數目≤3個,亦可首選此方法;最近有人將病灶直徑≤5厘米、數目≤5個也納入經皮肝穿刺介入治療的范圍。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多發性病灶,特別是血液供應豐富者,宜先做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後做經皮肝穿刺治療,以減少術後復發,提高治療效果。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