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部疾病 >> 脂肪肝 >> 關於脂肪肝 >> 解讀營養失調性脂肪肝

解讀營養失調性脂肪肝

  肝髒在維持脂質代謝動態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肝脂質含量約為肝濕重的3%~5%,如含量持續在5%~10%以上時,則為脂肪肝。正常肝脂質組成約3/4為磷脂,1/4為甘油三酯(TG),脂肪肝主要為TG沉積,而磷脂則相對減少。脂肪肝的病因很多,營養失調在其發病學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他病因(如肥胖、酒精性)或多或少地與營養失調有一定聯系,本文僅介紹營養失調性脂肪肝之梗概。

  1、肝髒在脂質代謝動態平衡中的作用

  人體每日從膳食中攝入的脂質,95%為TG,即外源性脂肪,其余為磷脂及膽固醇(酯)。脂質在小腸腔內經膽鹽乳化、胰脂酶水解,生成游離脂酸(FA)、β-甘油一酯、溶血卵磷脂及膽固醇,並形成混合微膠粒,在抵達小腸粘膜細胞後,已消化的脂質分解產物被吸收,並在內漿網重新合成TG及磷脂等,在細胞內載脂蛋白作用下,裝配成乳糜微粒(CM),借此分泌至淋巴,進而轉運至血循環。CM是外源性脂肪由腸粘膜細胞轉運至血循環的一種運載形式。

  肝髒主要參與內源性脂肪的合成與轉運。肝細胞主要攝取來自血液中的FA,也攝取來自門脈血中CM殘余顆粒水解生成的FA,還攝取血中糖代謝的三碳化合物轉化的FA。這些FA在肝內經以下環節進行代謝:(1)經β-氧化以滿足自身能量代謝的需要;(2)在肝細胞光面內漿網(SER)酯化生成TG、磷脂及膽固醇酯,故肝髒亦為內源性脂肪合成的重要場所。(3)肝髒雖能合成脂肪,但並不能貯存脂肪,已合成者必須適時地轉運至體循環;為此,在粗面內漿網(RER)利用某些氨基酸合成脫輔基蛋白(Apoprotein,Apo),特別是Apo-B,它屬於載脂蛋白,即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脂質不溶於水,必須以可溶性形式才能在血液中轉運,這種可溶性形式即脂蛋白,它是在SER-RER的連接處,由Apo-B與脂質共同裝配形成的,即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體,經高爾基體形成VLDL微粒,以泡囊形式分泌至血循環,與CM的代謝一樣,亦由外周組織攝取、利用與貯存,如果說CM是外源性脂肪的一種轉運形式,那麼,VLDL則是內源性脂肪的一種轉運形式。外周組織脂肪的攝取、貯存與動員,在餐後主要來自消化吸收的外源性脂肪,而在饑餓時則來自肝髒合成的內源性脂肪,可見肝髒在維持脂質代謝動態平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據其作用,營養失調性脂肪肝的發病環節,主要與FA的過度酯化及/或脂蛋白合成減少有關,以致TG合成及其轉運之間發生不平衡,引起TG在肝內過度沉積。

  2、營養失調性脂肪肝的病因

  2.1營養不平衡:營養的攝入超過機體的需要(供需不平衡)或營養成分含量比例不平衡。

  2.1.1高脂:長期攝入高脂飲食,外源性脂肪吸收增加,導致高脂血症,肝髒攝取FA及其酯化作用增強,而Apo-B及磷脂合成相對減少,TG合成超過其轉運,從而在肝內沉積。

  2.1.2高糖:長期攝入高糖飲食或輸注糖液,而又缺少適當體力活動,攝入的糖在滿足糖原合成後,其代謝生成的三碳化合物,由肝細胞攝取轉化為FA,並酯化為大量TG沉積於肝內。

  2 2營養不良、吸收不良或攝入不足。

  2.2.1吸收不良:多見於嚴重慢性炎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小腸旁路術等,其脂肪肝的發病率約15%~54%。由於營養成分吸收不良,合成Apo-B及磷脂的成分缺乏,致脂蛋白生成不足,TG不能適時轉運沉積於肝內。

  2.2.2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厭食,攝入的熱量不能滿足基礎代謝的需要,糖皮質類固醇分泌增多,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貯存脂肪動員增加,大量FA釋放至血液中,並被肝髒攝取,酯化為TG,超過脂蛋白的轉運能力沉積於肝內。

  2.2.3惡性營養缺乏病(Kwashiorkar病):多見於非州兒童,由於食物中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合成Apo-B及磷脂所需的氨基酸嚴重缺乏,以致脂蛋白合成減少,加之總熱量攝入亦不足,貯存脂肪動員中,TG合成增強而轉運減少。

  3、營養失調性脂肪肝的發病機理

  肝髒氧化FA的能力有一定限度,酯化FA的能力無限,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故脂肪肝的發病機理,可以由於:(1)FA氧化減少;(2)FA酯化為TG大量增加;(3)脂蛋白合成減少;或三者兼而有之。就營養失調性脂肪肝而言,主要與合成脂蛋白的Apo-B及磷脂的相對性或絕對性減少有關,茲分述如下。

  3.1膽鹼或甲基供體相對性或絕對性不足:血漿中磷脂主要來源於肝髒,亦由肝攝取代謝,磷脂的成分主要為卵磷脂,次為腦磷脂。肝髒合成磷脂減少時,亦不能有效地合成脂蛋白。磷脂的基本結構式中有個乙醇衍化的基團,如此基團為膽鹼,則構成磷脂酰膽鹼即卵磷脂,如此基團為乙醇胺,則構成磷脂酰乙醇胺即腦磷脂。由上式可知:(1)膽鹼缺乏時,卵磷脂合成減少;(2)磷脂酰乙醇胺可通過甲基化(-CH3)衍生為膽鹼,絲氨脫羟基(-COOH)後再甲基化亦可形成膽鹼。故缺乏甲基供體(如蛋氨酸或甲硫氨酸)時,可影響膽鹼進而影響磷脂及脂蛋白的合成。動物實驗已表明:在飼料中加入乙醇胺或甲基供體的競爭物,或同時減少合成甲基所需的前體物質如葉酸、維生素B12等,均可致膽鹼合成減少,誘發脂肪肝。

  3.2必需脂酸相對性或絕對性不足:磷脂中的脂酸多為不飽和的多烯脂酸,機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中攝入,故稱必需脂酸,如其攝入減少或吸收不良,則磷脂合成減少。膽固醇酯中的脂酸亦為多烯脂酸,故膽固醇可與磷脂競爭必需脂酸,長期進食高膽固醇膳食,如不相應增加必需脂酸供給,亦可導致磷脂合成減少及脂蛋白形成障礙。

  3.3合成Apo-B的氨基酸相對性或絕對性不足:長期低蛋白飲食,氨基酸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缺乏合成Apo-B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以致肝RER合成Apo-B減少。Apo-B分子結構具有疏水性和親水性基團,其非極性基團與疏水性較強的TG、膽固醇酯作用,構成脂蛋白的核心,其極性基團則作用於磷脂、膽固醇,構成脂蛋白的表層,可見Apo-B是連接脂質成分的樞紐,是構成脂蛋白的關鍵部分,由其所構成的脂蛋白,保證了TG轉運的穩定性與可溶性。一旦Apo-B生成不足,必然引起脂蛋白的形成障礙,以及TG在肝內的沉積;這種情況最常見於引起營養不良的有關疾病。

  4、營養失調性脂肪肝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本病多有營養失調相關疾病的病史及其臨床表現,如攝入營養過剩或不平衡,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輕症患者一般無臨床表現,中、重度者多呈慢性肝病非特異性症狀,如乏力、納差、惡心、腹脹、右下腹不適或疼痛等,重症患者可出現輕度黃疸、營養不良性浮腫及多種維生素缺乏症。肝髒呈輕、中度腫大,邊緣鈍,質地中等。血清轉氨酶(ALT、AST)、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及鹼性磷酸酶(ALP)可呈輕、中度增高;重症患者血清總膽紅素含量可超過正常值。營養失衡者常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及高脂酸血症,營養不良者常見低脂血症,主要為血漿磷脂含量減少,或伴低蛋白血症。染料排洩試驗(ICG)異常。診斷宜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B超及/或CT檢查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在B超引導下肝穿刺活體組織學檢查可資確診。本病在糾正營養失調後,肝內沉積的脂肪可逐漸消退趨於正常,若同時伴有肝細胞炎症、壞死病變者,可發展至肝纖維化,進展至肝硬化者少見。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