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就醫指南 >> 監測乙肝表面抗原可指導治療

監測乙肝表面抗原可指導治療

  表面抗原可反映肝內病毒水平

  眾所周知,當人體感染乙肝病毒(HBV)後,若在急性期內不能將之徹底清除,則變為慢性HBV感染,病毒會一直留在體內,隨時可能“作怪”(病毒復制、升高,破壞肝細胞)。

  其中,位於肝細胞核內一個叫cccDNA的基因,正是乙肝病毒復制的“原始模板”,所有HBV均靠它復制出來。

  “我們平時所作的病毒量檢測,其實是反映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水平,而表面抗原的水平,可以反映肝內的病毒水平。”陳力元(香港肝病學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肝髒護理中心教授)解釋,表面抗原滴度越低,肝內病毒量越少。盡可能地把肝內病毒持久抑制甚至清除,正是抗病毒治療的最佳療效。

  治療停藥後,療效仍在提高

  正因表面抗原水平能反映肝內病毒的情況,且屬於無創檢查,故在治療過程對其進行定量監測,可了解肝內病毒的情況,以及預測停藥後的持續療效(e抗原及表面抗原的變化趨向),對指導治療意義重大。

  例如,通過定期(如治療24周、48周時)對表面抗原進行定量檢測,除可了解e抗原變化外,還可及早獲悉表面抗原能否消失,以及未來消失的可能性。

  曾有針對e抗原陽性(大三陽)病人的研究顯示,在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治療期間,表面抗原滴度下降到一定數值時,e抗原血清轉換(大三陽轉小三陽)率更高。且在這些病人中,部分還有望獲得表面抗原清除。

  “若表面抗原水平無多大變化,意味其消失的機會較低。”陳力元說,此時醫生可嘗試調整治療方案,如延長治療等,這樣,有部分人仍可能出現表面抗原的滴度下降。

  另外,陳力元表示,在干擾素治療結束時,表面抗原的清除率並不高;但在停藥後,療效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提高。

  一項對e抗原陰性(小三陽)病人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治療48周結束後,表面抗原水平仍會繼續下降,若降至一定水平,就可能出現表面抗原的清除(停藥時的表面抗原清除率為3%,到第5年時,則達12.2%)。

  國內醫院也開始作定量檢測

  在過去的慢性乙肝治療中,表面抗原自然轉陰的概率非常低,曾一度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也正因此,乙肝病毒受抑制(檢測不到)及e抗原血清轉換(大三陽轉小三陽),成為目前的現實治療終點。

  但是,在蓋中濤(山東省傳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濟南市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看來,即便抗病毒治療後,獲得e抗原的血清轉換,也只是達到較“理想”的目標,並非最終目標。表面抗原清除甚至轉換(即表面抗原消失,表面抗體產生),才是最接近“臨床治愈”的狀態。

  現在,隨著藥物研究的發展,表面抗原轉陰並非“遙不可及”。所以,若有一定條件(包括身體條件及經濟條件),也是可以有所追求的。

  當然,就目前而言,國內能進行表面抗原定量監測的醫院,仍屈指可數;且不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還不了解該方面的知識,故仍需進一步普及教育。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