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肝病網 >> 肝病百科 >> 肝病危害 >> 乙肝和丙肝感染年齡越小越容易慢性化

乙肝和丙肝感染年齡越小越容易慢性化


  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題是“積極行動,共抗肝炎”。不少人會談肝炎“色”變。肝炎對於市民來說,可能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隨著身邊肝炎病人的日益增多,很多人對於肝炎的認識也有很多誤區。為了增加市民對肝炎的知識,在生活中正確看待肝炎,同時防范肝炎對自己的侵害,記者采訪了多位肝病專家。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高發地區

  市第一人民醫院肝病科主任觀曉輝介紹,臨床上常見的肝炎,一般可分為3大類: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炎。顧名思義,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嗜肝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較高等特點。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地區,2010年我國報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萬例,死亡884例,位居傳染病發病之首,其中乙肝占病毒性肝炎病例的80%。

  藥物性肝炎則是因為長期服用某些對肝有害的藥物,例如止痛藥、退燒藥、抗生素等對肝有毒性作用;降血糖口服藥、肺結核藥物、甲亢治療以及腫瘤的化療的藥物對肝都有損害。

  脂肪性肝炎則是與生活習慣最為密切的一類肝炎。它的成因有兩種:一是由於營養過剩造成了代謝綜合征而引起的脂肪性肝炎;另一種是由於長期飲酒而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這一類肝炎可以從生活習慣上進行調整,加以控制和防范。

  乙肝是威脅健康主要疾病之一

  肝炎病毒通常分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為急性發病,愈後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發生慢性化,危害較大,感染是年齡越小,越容易慢性化,導致肝硬化或肝癌;丁肝病毒只有與乙肝病毒同時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上才可能感染。乙肝,是在我國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乙肝是血液傳染性疾病,主要經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嬰及性接觸傳播。經破損的皮膚黏膜傳播主要是由於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進入性診療操作的手術,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洞、醫務人員工作中意外暴露、使用公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帶有乙肝病毒的母親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肝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與乙肝患者發生無防護的性接觸,特別是有多個性伴侶者,其感染乙肝的危險性增高。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肝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陳永鵬介紹,乙肝威脅健康的主要根源在於肝硬化及其可能發生的肝癌,國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明確指出:乙肝治療的首要目標是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死亡。

乙肝和丙肝感染年齡越小越容易慢性化

  接種疫苗是預防乙肝的首選

  市疾控中心免疫科科長肖文芳主任醫師介紹,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種乙肝疫苗後,約80%~95%的人群可產生免疫能力,保護效果可持續20年以上。由於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原發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種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發性肝癌的發生。

  她介紹,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月、1月、6月,接種3針。需要接種乙肝疫苗的人群包括:新生兒;嬰幼兒及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也應接種乙肝疫苗。未曾接種乙肝疫苗的且無乙肝感染史的人群建議接種乙肝疫苗。

  新生兒要在出生24小時內盡早接種乙肝疫苗,越早越好。母嬰傳播是我國的主要傳播方式,而且嬰幼兒時期感染乙肝病毒易發展成為慢性攜帶狀態,發生感染的年齡越小,成為HBsAg陽性攜帶者機率愈高,因此,24小時內及時接種第一針乙肝疫苗,進行母嬰阻斷是預防乙肝的關鍵環節。

  市疾控中心主任助理琚雄飛博士介紹,為進一步降低1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精神,我市於2009~2011年開展15歲以下兒童乙肝疫苗查漏補種工作,累計補種乙肝疫苗近90萬劑次。

  通過乙肝疫苗的查漏補種,進一步減少了我市免疫空白人群的積累,建立有效的群體免疫屏障,為我市乙肝疫情防控奠定堅實的基礎。接種甲肝疫苗可有效預防甲肝,甲肝疫苗已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程序,我市從2009年12月開始將甲肝減毒活疫苗納入免費接種疫苗范疇,對18月齡兒童給予免費接種減毒甲肝疫苗1劑次。

  有的乙肝可以終生不用治療

  針對乙肝,目前主要使用抗病毒治療、免疫調節、護肝抗炎等治療手段,抗病毒是首位。觀曉輝介紹,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乙肝患者都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有的乙肝患者終生不用治療。

  已有的乙肝自然史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總體肝硬化發生率為30%,乙肝病毒非活動性攜帶者的肝硬化年發生率低於0.1%,“大三陽”、“小三陽”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5年累積發生率分別為8%、13%;意味著並非所有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都將面臨肝硬化威脅而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那麼,哪些乙肝病毒感染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以阻止肝硬化、肝癌發生?

  陳永鵬說,判斷的依據患者的肝纖維化狀態。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發生的基礎病變,肝纖維化的持續發展是肝硬化發生的必要機制,但並非所有的肝纖維化都將演變為肝硬化。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究竟哪些患者需要及時治療而不宜隨意停藥?在我國,肝纖維化診斷分為4期(S1、S2、S3、S4):S1僅僅是肝髒匯管區有纖維化,就像城市的街道垃圾,不立即處理也無大礙;S2是少量的纖維化已經互相連接而形成間隔,就像城市的少量違章建築,但只是影響市容而已,這是肝硬化形成的基礎,需要警惕;而S3則是這些間隔越來越多,已經破壞肝髒正常結構,是肝硬化前奏,類似城市的違章建築已影響城市規劃,需及時清理;S4則預示肝硬化的形成,及時清理或許可恢復肝髒活力,但一些根深蒂固的違章建築則無能為力,導致肝癌、食管靜脈曲張等並發症不可避免。

  陳永鵬介紹,眾多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為抗乙肝病毒治療提供更多保障,但必須明確,乙肝治療目前仍還沒有特效藥物,不存在特效治療方法。因而,決定是否抗病毒治療,並非單純的根據轉氨酶水平及病毒水平,更重要的應當參考肝纖維化狀態,綜合考慮患者病毒水平、肝纖維化程度、年齡、婚育、經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應用核苷(酸)類藥物(國內對乙肝抗病毒治療的主要藥物)治療前,患者應當充分權衡長期治療的可能收益、經濟能力和家庭因素後作出治療決定。更應當杜絕核苷 (酸)類藥物“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錯誤觀念。

  相關鏈接

  接種乙肝疫苗後還要再接種

  乙肝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水平隨時間逐漸下降。一般接種疫苗,注射3針後1個月97%的人都可測到表面抗體;第2年仍保持在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體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種疫苗,主要是要在測定乙肝表面抗體的滴度後,決定何時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體滴度小於或者等於10國際單位/毫升者,應在半年內接種。抗體滴度大於10國際單位/毫升可在6年內復種。

  不宜接種乙肝疫苗的人群

  有血清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荨麻疹及對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藥物過敏者禁用。低體重、早產、剖腹產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兒,暫時不宜接種乙肝疫苗。雖然乙肝疫苗對這部分新生兒並無害處,但因其自身的體質狀況易發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遲接種時間。

Copyright © 環球肝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