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多數醫院開展的乙型肝炎血清檢測項目有以下幾種:①乙肝三系(又稱乙肝的二對半);②前s2抗原/抗體;③hbv dna;④dna-p。現對以上指標詳細介紹如下:
(1)乙肝三系(俗稱乙肝的二對半),即包括hbsag/hbs,hbeag抗hbe,hbc,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學指標,詳細情況見下題。
(2)前s2抗原/抗體:1992年日本學者用血凝法發現在乙肝患者血液中有一種物質能和聚合人血清白蛋白(phsa)結合,即稱之為聚合血清白蛋白受體(phsa.r)。進一步研究證實,phsa.r實質上是乙肝病毒外殼的一種成分,由於其編碼基因位於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前方,故稱之為前s抗原(pres)。前s抗原又分為兩種,即前s1(pre-s1)和前s2(pre-s2)。phsa·r即前s2。由於人的肝細胞表面也存在phsa·r,因此,前s抗原可能通過人血中存在的少量聚合白蛋白而同肝細胞結合,人侵肝細胞。臨床資料證實,hbv活躍復制時,pre-s2滴度增高,反之呈低滴度或陰性。急性乙肝時,若前s2消失早,抗前s2出現早,則病人多數痊愈,反之則提示慢性化的可能。
(3)hbv dna:它是 hbv的遺傳物質。用分子雜交的方法或基因擴增的方法分別在肝細胞內和血清中檢出。肝內hbvdna又分為肝細胞內游離型與肝細胞內dna整合型兩種。若僅在肝內檢出整合型 hbv dna,而在血清中和肝細胞內無游離型hbv dna,說明肝內無 hbv增殖,由於檢測方法靈敏度高,故目前作為 hbv增殖復制的判斷指標優於dna-p、hbeag等的檢測。
(4)dna-p:它是 1973年 kaplan首先檢出的,如前所述它位於hbv的核心內,由於dna-p直接參與hbv復制,因此它與hbv dna都被視為 hbv復制的直接標志。因dna-p檢測方法較復雜,且靈敏度不如 hbv dna,故若僅為反映病毒復制及機體傳染性強弱,就不一定要選擇dna-p的測定。但它是考核某些治療乙肝藥物的良好指標,任何藥物或消毒劑若能抑制dna-p的活性就意味著能抑制hbv的復制。
以上介紹了乙型肝炎病毒學指標的情況,但單有這些病毒學指標陽性並不能診斷乙型肝炎,必須同時伴有血清轉氨酶的升高,或既往有過轉氨酶的異常,否則只能稱之為“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血清轉氨酶包括兩種:即丙氨酸轉氨酶alt(以前稱為gpt)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前稱為got),正常值<40單位/升(賴氏法)。它廣泛存在於人體的肝、心、骨骼、腎、胰、肺等組織中,但以肝細胞含量最高。因此當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時,對體內的乙型肝炎病毒產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肝細胞腫脹或壞死時,肝細胞內的轉氨酶就進人血中,從而引起血清中轉氨酶值的升高,其中以alt(gpt)最常應用,且較靈敏,有助於早期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的診斷對病情的估價,對輕型、隱性感染、潛伏期肝炎病例的發現亦有一定價值。